只是随口一提,没别的意思。\2.c¢y,x~s?w-.?n¨e-t/"
阎埠贵早就注意到这小子虽然品行不佳,但在背后从不多嘴,很懂得保护自己,真是个精明的人。
三大爷,这事就这么定下了。
明天各自忙各自的,把我的生日宴安排妥当,办得有意义。
往后的时间还长着呢,争取把它变成咱们院子里的传统节日。
李国庆送走了客人。
谈正事时他从不喝茶,否则越喝越渴。
等阎埠贵离开后,时间还早得很,早知道就应该再多睡一会儿。
"京茹!"
"姐夫,我来啦!"
小京茹在院子里也能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耍。
"姐夫问问你,在城里你觉得住得惯吗?"
李国庆已经掐灭了烟头,亲自泡了一杯茶。
"住得很好呢,姐夫,我舍不得回去。"
小京茹真的不想回去了,家里有哥哥管着,她吃不到好东西,也没有新衣服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去就不去吧,等你爹做完了家具,我看看给你找点什么事做,索性让你留在城里读书算了。
就像刚才那位三大爷,是红星小学的老师,我们家的春联都是他写的。
你就努力读完高小吧,学会用钢笔,以后也能帮我写写画画什么的。"
李国庆说着把小京茹抱了起来。
他原本不想这么早就考虑孩子的事,觉得麻烦,但现在发现,现在的孩子倒是挺好带的。
小一点的有三大妈家的解娣,大一点的像京茹,都不用大人太操心。
"天哪,姐夫,我真能留在城里上学啊!"
小京茹差点高兴得蹦起来,可惜被抱着动不了。
"就留在城里吧!不然没有粮票的话,到时候读书还得天天自己带饭,不然只能让食堂蒸窝头、黑馍馍之类的东西吃了。"
李国庆轻轻摇头,他知道农村孩子的艰辛。
那时候,没有粮票就买不到主食,哪怕手里有钱也一样。
寒冬腊月里,许多孩子只能带着搪瓷杯,那是因为连铝制饭盒都买不起,只能靠票证或后来才有的工业券。
他们用布包着杯子,里面装着午饭,就这样去上学。
中途饭菜就凉透了,还得背个篓子去割猪草挣工分。
庆幸的是,他穿越到了城里,总算不用再经历这些苦日子。
“姐夫,我不明白你说的话。”
小京茹年纪小,理解能力有限。
“等你长大就懂了。
自己玩吧,我去散散步。”
李国庆端起茶杯离开,家里多了个小京茹,他倒不觉得无聊,而且不用担心锁门,进进出出都很方便。
“姐夫,你还没拿板凳呢。”
小京茹抱着板凳追了出来。
“不用了,我走到哪都有座位。”
片刻后,穿过连廊,他已经来到中院。
四月的天气,虽然现在有点凉,但还算宜人。
中院的公共空间很大,下午有不少姐妹在这里聊天。
“李国庆,你还知道出来,我们刚在议论你呢。”
陈大嫂站起来让座,她家就在易中海隔壁,几步路就能回去拿凳子。
“不用了,我和二姐坐一起就好。”
他穿着草鞋来到孙二娘身边,别人带的是长板凳,两人正好可以坐。
“李国庆,你还真穿这草鞋啊。”
孙二娘觉得很新鲜,现在都什么时代了,新社会了,穿这样的鞋总觉得不太合适,不过这小子倒是挺有味道的。
“真的可以穿,不磨脚!有空记得再给我准备一双,当作生日礼物吧?”
人们常说,出来走走总该有些收获。
草鞋虽然只是用草做的,但成本却很低。
“好,下周给你准备好。”
孙二娘没推辞,毕竟这是她丈夫亲手做的。
这时,贾张氏有些不悦地说:“李国庆,你已经办了两次酒席了,我们家连一次都没有呢。”
“贾张氏,你就别说了。
你办酒席是为了收钱,而李国庆是请大家吃饭喝酒,怎么能一样呢?”孙二娘直接反驳道。
两家是邻居,平时有些小摩擦,互看不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