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乖起身,站在黛玉身旁。宝钗笑着打趣道:“玉澜,你这么粘着林姐姐,可别耽误了自己的终身大事。”玉澜涨红了脸,嗫嚅道:“姑姑莫要打趣我,我只知母亲对我最好。”
众人又笑了一阵,接着继续商议宝钗生辰之事。玉澜安静地站在黛玉身边,时不时插上几句话,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屋内一片欢声笑语。待商议完毕,黛玉便带着玉澜回了潇湘馆,一路上,玉澜依旧紧紧牵着黛玉的手,仿佛生怕她再突然离开。
回到潇湘馆,玉澜帮着黛玉整理从薛姨妈处带回的物件。突然,小厮来报,说宝玉派人送书信来了。黛玉欣喜不已,忙接过书信展开细读。玉澜凑过去,好奇道:“母亲,这定是爹爹的信,写了些什么?”黛玉嘴角含笑,轻声念着信中内容,原来是宝玉那边诸事顺遂,还寻得了几样稀罕玩意儿要带回来给她们。玉澜听着,眼睛发亮:“爹爹真好,每次都想着咱们。”
正说着,窗外突然传来一阵喧闹声。紫鹃匆匆进来道:“姑娘,是府里的混混在闹事,还冲撞了路过的小丫鬟。”黛玉眉头紧皱,玉澜挺身而出:“母亲莫慌,我去看看。”说罢,他带着几个小厮冲了出去。只见那几个混混正耍着无赖,玉澜怒目而视,义正言辞地呵斥他们。混混们见他气宇轩昂,竟有些怯意,灰溜溜地跑了。玉澜回到潇湘馆,黛玉满脸欣慰:“我儿长大了,能保护母亲了。”玉澜笑着搂住黛玉胳膊:“母亲,以后我定护您周全。”
日子悠悠流逝,沿海之地在宝玉悉心治理下,如破茧之蝶,焕发出全新气象。他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原本杂草丛生、一片荒芜的农田,如今已被绿油油的庄稼覆盖。微风拂过,那庄稼似灵动绿绸,层层波浪般翻滚,仿佛在诉说着丰收的希望。新修的水利设施,恰似大地脉络,清澈水流顺着沟渠,源源不断地灌溉着农田。百姓们望着那滋润的土地,再也无需为干旱而愁眉苦脸。
一位老农站在田边,手捋胡须,满脸笑意地对旁人说道:“多亏了宝大人啊,咱这庄稼可有救了,今年定是个丰收年!”
宝玉又大力扶持当地手工业和商业,设立集市,吸引四方商贾往来。曾经冷冷清清、门可罗雀的街道,如今热闹非凡,犹如璀璨星河。店铺鳞次栉比,行人摩肩接踵。沿海的渔民们在宝玉组织下,成立了互助团体。出海时,大家齐心协力,共同抵御海上狂风恶浪;归来后,捕获的渔获通过统一渠道售卖,收入比以往大幅增加。
渔民们对宝玉感恩戴德,商议着要为他立生祠。一位年长的渔民说道:“宝大人对咱有大恩,咱得好好谢谢他,立个生祠,让子孙后代都记住他的好。”众人纷纷点头称是。
宝玉得知此事后,赶忙制止。他一脸严肃,急忙摆手道:“诸位乡亲,我身为巡抚,所做之事不过是分内之责,实不敢受此大礼。大家的心意我领了,只盼咱们齐心,让这沿海之地越来越好,百姓生活越来越富足。”
百姓们听闻,心中愈发感动。那位年长的渔民眼眶微红,声音略带哽咽地说道:“宝大人如此谦逊,一心只为咱百姓着想。咱往后啊,更得拼了命地干,把咱这地方建设得红红火火,才不辜负宝大人这番苦心。”众人皆握紧拳头,眼神中满是坚定。此后,无论是田间劳作,还是出海打渔,百姓们都比以往更加卖力,彼此间互帮互助,沿海之地处处洋溢着积极向上的氛围。
再说荣国府中,一日清晨,潇湘馆内静谧清幽,窗外的翠竹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发出沙沙声响,仿佛也在为黛玉的期盼低语。黛玉晨起,觉精神稍振,便吩咐紫鹃备下笔墨,欲画一幅园中景致,以遣心中烦闷。她坐在窗前,手持画笔,凝眉沉思,眼神专注地望着园中景色。那粉墙黛瓦,在晨光中蒙上一层淡淡的金纱,绿树红花相互映衬,皆映入她的眼眸,化作笔下灵动线条。
正当她专心描绘时,忽闻园外一阵喧闹。黛玉手中画笔微微一颤,秀眉微蹙,心中疑惑顿生。紫鹃见状,忙放下手中活计,快步出去查看。
不多时,紫鹃满面喜色,一路小跑回来,未进房门便高声说道:“姑娘,大喜之事!宝二爷派人送家书回来了。”
黛玉听闻,眼中瞬间闪过惊喜,手中画笔“啪嗒”一声掉落桌上。她急忙起身,裙摆飞扬,几步迎上前去,急切道:“快拿进来。”接过书信,黛玉的双手止不住地颤抖,她深吸一口气,缓缓拆开。只见信中写道,沿海诸事已渐入正轨,百姓生活安定,他也正筹备归期,不日便可启程回府。
黛玉读罢,原本紧锁的眉头瞬间舒展开来,眼中泪光闪烁,嘴角却忍不住上扬,那是喜极而泣。她紧紧握着书信,对紫鹃道:“你瞧,宝玉就快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