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松,又难以起到警示作用。依我看,对于初次犯错且情节较轻者,可罚抄家规,一则加深其对规矩的印象,二则也算是一种惩戒。”
探春思索片刻,说道:“姐姐此计甚好。不过对于屡教不改者,还需加重处罚,以儆效尤。^8′1~k!s.w?.^c!o?m¢就像那孙行者头上的紧箍咒,非得让其知道厉害才行。”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从惩戒尺度到奖赏规格,无不详尽讨论,时而皱眉沉思,时而轻声交流,神情专注。
自新规施行,贾府渐起变化。每日清晨,学堂中传来子弟们朗朗书声。夫子在讲台上摇头晃脑授课,手中的戒尺不时在讲桌上轻敲。
贾玉澜正襟危坐,身姿挺拔,全神贯注地听着夫子讲解,时而凝眉思考,那眉头微微皱起,仿佛在思索着书中的深奥之处;时而奋笔记录,手中的毛笔在纸上飞快地移动,写下一行行工整的字迹。
林睿熙虽年幼,却也听得津津有味,小脸上满是认真,两只小手托着腮帮子,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夫子,仿佛要把夫子说的每一个字都装进脑袋里。而那贾蔷,虽比往日收敛许多,却仍时不时眼神飘向窗外,心中似乎还惦记着那外面的花花世界,(眼神中透着一丝向往与不羁 )只是碍于新规,不敢轻举妄动。
这日午后,课业暂歇。贾玉澜提议道:“难得今日大家都在,不如我们以诗词为乐,一来可增进学业,二来也添些雅趣。”众人皆觉此提议甚好。
于是,贾玉澜率先吟道:“秋夜凉风起,幽林独黯然。月华如水洒,思绪绕山川。”众人纷纷称赞。
林睿熙不甘示弱,歪着脑袋想了想,说道:“春日百花开,蝶儿自在来。青山含翠意,笑语满亭台。”众人听了,皆鼓掌叫好。
贾蔷也被这氛围感染,略一思索,说道:“冬雪纷纷落,红梅点点开。寒香盈满袖,诗韵梦中来。”虽不比贾玉澜的深沉,却也有几分韵味。
丫鬟婆子们于劳作之余,亦手捧书卷,努力研读。那小红一边浆洗衣物,一边嘴里默默背诵文章,手上的动作不停,嘴里还念念有词:“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秋纹与碧痕凑在一起,探讨着书中疑难之处。秋纹微微皱眉,手指着书上的一处文字说道:“你看这句,我总觉得理解得不太透彻。”碧痕歪着头,思索片刻后说道:“依我看啊,兴许是这个意思……”两人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十分热烈。
又过几日,恰逢中秋佳节。贾府众人齐聚一堂,虽不复往昔的热闹奢华,却也别有一番氛围。晚宴过后,黛玉提议道:“今日佳节,大家不妨以灯谜酒令为乐,也算是应应景。”众人皆响应。于是,探春命丫鬟们在园中的回廊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花灯,每个花灯下都系着一个灯谜。
众人穿梭于花灯之间,猜着灯谜。贾玉澜站在一盏绘有翠竹的花灯前,沉思片刻后,猜出了灯谜,笑道:“这灯谜倒是有趣,我猜是‘竹’字。”众人一看,果然猜对,纷纷夸赞。林睿熙则在一盏画着玉兔的花灯前驻足,兴奋地喊道:“我知道,这个是‘兔’!”众人皆笑。
李纨在一旁看着孩子们如此积极参与,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她身着素淡的衣裳,安静地站在人群中,虽不似黛玉、探春那般耀眼夺目,但自有一股端庄贤淑的气质。
这时,一个丫鬟走到李纨身边,轻声说道:“大奶奶,那边有个灯谜,大家都没猜出来,想请您去看看。”李纨微笑着点点头,随丫鬟来到那盏花灯前。
只见灯谜写着:“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李纨略一思索,便笑道:“这谜底是风筝。”众人听后,皆称赞李纨聪慧。李纨笑着说:“不过是平日里陪孩子们读书,多了些见识罢了。”她又与众人一同融入这热闹的猜谜氛围中,在这中秋佳节里,为贾府增添了一份别样的温馨与和谐。
随后,众人围坐在一起,行起酒令。王熙凤笑着说道:“我先来出个酒令,就以中秋为题,说一句诗,诗中需含‘月’字,接不上来的罚酒一杯。”说罢,她率先吟道:“月满中秋夜,清辉洒满园。”众人依次接令,气氛热烈。
只是革新之路,波折重重。一日,贾琏的远房堂弟贾珩,自恃与贾府沾亲,平日里放纵惯了,竟公然逃课,溜出府去游乐。他先是去了城外马场,与几个狐朋狗友策马狂奔,肆意欢笑。
只见他骑在一匹枣红色的骏马上,身着一件黑色的骑装,脚蹬马靴,手中挥舞着马鞭,嘴里大声呼喊着,尽情享受着放纵的快乐。(脸上洋溢着不羁的笑容,完全不顾及贾府的规矩 )又至酒肆饮酒作乐,直喝得酩酊大醉。他满脸通红,脚步踉跄,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