拌豆干,香气扑鼻;还有一碗青菜豆腐汤,热气腾腾。搭配着糙米饭,虽无山珍海味,却透着一股农家的质朴与清新。
贾巧恭恭敬敬请刘姥姥与板儿父母先入座,而后亲自为众人盛饭,那姿态优雅端庄,尽显教养。这才挨着板儿坐下。但见贾巧端着碗,就着素菜与糙米饭,吃得甚是香甜,仿佛这粗茶淡饭,便是世间至味。每一口咀嚼,都带着对这份质朴生活的喜爱。
饭毕,贾巧又与丫鬟一同帮忙收拾碗筷。她细心地将碗筷洗净擦干,摆放整齐。诸事打理停当,贾巧这才向板儿父母与刘姥姥告辞,登上马车返家。
待其离去,刘姥姥不禁向板儿父母感慨道:“你们瞧瞧,这哪有半分千金大小姐的架子哟,当真是个知礼懂事、贴心可人的好孩子。日后板儿与巧姐儿在一处,定能和和美美。”板儿父母亦点头称是,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
且说贾巧与丫鬟直至傍晚时分方回到贾府。夕阳的余晖洒在贾府高大的门楼上,镀上一层金黄。府门前,两个石狮子威风凛凛地蹲守着,彰显着贾府的威严。刚一迈进府门,便被王熙凤撞个正着。
王熙凤本就因女儿私自外出,心下焦急万分,在房内坐立不安,时不时便差人去门口张望。此刻见其归来,不禁柳眉倒竖,眼中闪过一丝嗔怒,厉声嗔怪道:“你这孽障,怎的如此任性妄为,私自跑将出去,也不晓得告知一声,全不知让人操心!这府里府外多少事儿,万一出了差错,可如何是好!”贾巧垂首而立,心中满是愧疚,不敢言语,只是绞着手中的帕子。
这时,丫鬟赶忙将贾巧在板儿家的一应情状,细细禀明王熙凤。从贾巧如何挂念板儿,亲自去田间寻找,到在板儿家帮忙做饭、体贴长辈,一一说来。王熙凤闻罢,心内怒气顿时消散,转而满心皆是疼惜。她想起自己平日里忙于府中事务,对女儿的关心竟疏忽至此,眼中不禁泛起泪花。她一把将女儿揽入怀中,轻轻牵起她那伤痕累累的双手,泪水潸然落下,哽咽着说道:“我儿从未操持过女工,皆是为娘疏忽了。让我儿受这般苦楚,为娘心疼呐。”
贾巧依偎在王熙凤怀中,心中既感动又自责,忙掏出帕子,为王熙凤拭泪,轻声说道:“娘亲,皆是巧儿的不是,不该私自外出,惹娘亲伤心落泪。巧儿只是挂念板儿哥哥,又想着去瞧瞧他家中长辈。再者,巧儿也想试试那农家生活,并无受苦之意。”母女二人相拥而泣,此时此刻,千般言语,万般情愫,皆化作这簌簌落下的泪水,流淌着无尽的母女深情。
婚期既定,恰似春风拂过,吹得贾府上下一片繁花盛开般的忙碌景象。府中众人,上至管家娘子,下至洒扫丫鬟,皆为筹备这场盛大的婚礼而奔忙不息。那贾府之内,自是处处张灯结彩,一片喜气洋洋之象。但见红绸似绚丽晚霞,自廊檐垂落,逶迤而下,微风轻拂,便如佳人舞袖,轻轻摇曳,仿佛也在为这喜事而欢呼雀跃,传递着无尽的喜悦。小厮们穿梭往来,忙着将一幅幅精美的喜联张贴于门柱之上,那字迹或刚劲有力,如苍松挺拔;或娟秀飘逸,似清风拂柳,皆寄托着对新人的美好祝福。
且看那绣房之中,贾巧身着一袭精心绣制的嫁衣,端坐在妆台前。那嫁衣之上,绣满了寓意吉祥的牡丹、鸳鸯图案,一针一线,皆倾注着绣娘无数心血,细密而精致。在烛火的映照下,更是熠熠生辉,光彩夺目,宛如天边云霞落于衣衫之上。贾巧静坐其间,恰似一朵含苞待放的娇花,散发着柔和而迷人的光彩。她的脸庞泛着淡淡的红晕,恰似天边被夕阳染就的晚霞,娇羞中透着对未来的无限期待。一双秋水般的眼眸,清澈明亮,时而羞涩地望向铜镜中的自己,镜中之人,眉如远黛,目若星辰,朱唇轻点,好一个娇俏佳人;时而又微微垂下,那长长的睫毛不住颤动,恰似受惊的蝶翼,在风中微微颤抖,惹人怜爱。她心中此刻似有千言万语,既为即将与心爱之人共结连理、永结同心而欢喜雀跃,那喜悦之情如泉涌般难以抑制;又因未知的婚后生活而隐隐羞涩,毕竟从此便要与板儿携手共度一生,心中难免有几分忐忑。她双手不自觉地绞着手中的帕子,那帕子上的丝线仿佛也感受到了她的紧张,被绞得微微变形,似在诉说着她内心的波澜。
身旁丫鬟们如一群灵动的鸟儿,围绕在贾巧身边,忙前忙后,穿梭不停。她们手中各自捧着各种梳妆物件,或为珠翠,或为脂粉,脸上皆洋溢着喜悦的笑容,仿佛这喜事也让她们满心欢喜。其中一个伶俐的小丫鬟,生得眉清目秀,嘴角噙着笑意,拿起一支珠翠凤钗,那凤钗做工精细,栩栩如生,凤凰展翅欲飞,珠翠摇曳生姿。小丫鬟轻轻将凤钗插在贾巧的发髻上,歪着头,笑着说道:“姑娘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