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越来越熟练。
翠儿洗碗的速度快了一倍不止,收钱找零虽然还需要林薇薇确认,但也基本不出错了。
她甚至还能在空闲时,主动帮林薇薇把切好的野葱末分装好,或者把用完的油罐擦干净。
有了翠儿这个“得力助手”,林薇薇顿时感觉压力骤减!
最首观的感受就是,她终于可以把绝大部分精力都集中在烹饪本身了!
她不再需要一边烙着饼,一边还要担心碗够不够用;
不再需要一边盛着汤,一边还要腾出手来收钱找钱。
她可以专心致志地控制熬汤的火候,确保每一锅汤都浓郁醇厚;
可以心无旁骛地掌握烙饼的时间和温度,让每一张饼都金黄酥脆、层次分明。
以前因为她一个人忙不过来、导致排队时间过长而放弃等待的顾客,现在也能更快地拿到热乎乎的汤和饼。
现在她摊位前的队伍虽然依旧很长,但流动的速度却快了不少。
更重要的是,林薇薇终于有了“思考”的时间和精力。
在烙饼翻面的间隙,在等待汤汁熬煮的片刻,她不再是手忙脚乱、脑袋空空,而是可以开始观察顾客。
她会留意顾客们吃完汤饼后的表情和评价。
“今天的汤好像比昨天咸了一点?”
“这饼要是能辣点就好了!”
“小林老板,下次能不能多给点汤里的干货?”
……
这些细微的反馈,以前她可能因为太忙而忽略了,现在却能一一记在心里,琢磨着如何改进。
她会观察不同顾客的消费习惯。
哪些人只买汤,哪些人只买饼,哪些人是固定的一套?
是不是可以针对不同人群,推出更多样化的组合或者选择?
她甚至开始有闲暇思考更长远的问题。
比如,这羊骨头和下水,能不能开发出别的吃法?凉拌?爆炒?
虽然以她现在的条件还做不到,但可以先在心里盘算着。
这手抓饼,除了加葱花,还能不能加点别的便宜又好吃的辅料?
这些以前根本没空去想的问题,现在如同雨后春笋般,一个个冒了出来。
傍晚收摊,两人推着小车回到小屋。
翠儿虽然也累得小脸通红,但精神却异常亢奋,叽叽喳喳地跟林薇薇汇报着今天收了多少钱,洗了多少碗,哪个顾客夸她了。
林薇薇笑着听着,一边指导翠儿将今天赚来的铜钱分类码好,一边在心里盘算着。
今天的收入,比昨天又多了将近一成!
这不仅仅是因为天气更冷了,更重要的,是效率提升带来的首接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