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反馈本。在云南哀牢山区,维修员小张发现 "66 型" 电台的天线接口因潮湿生锈,立即从背包掏出防潮袋 —— 这是他根据当地气候临时改良的配件,"就像给设备穿件雨衣," 他边更换接口边向围观的彝族同胞解释,"以后雨季前记得用蜡油封一下。"
在东北林区,维修队遭遇 "设备冻裂" 难题。老陈踩着没膝的积雪查看故障的 "70 型" 载波机,发现防寒设计未考虑昼夜温差,便带着工人用林区的桦树皮制作保温套,内层贴上从火车上拆下的废棉毡,这个就地取材的改进,让设备在 - 30c环境下稳定运行,而他的维修记录里,每页都贴着当地用户赠送的桦树皮书签。
,!
四、反馈本上的质量革命
随着维修深入,老陈发现 37% 的故障源于 "用户操作不当"。他在郑州邮电局设立 "设备诊所",每周三开展 "操作门诊",让资深技工现场演示:如何用万用表检测保险丝、怎样调整载波机的增益旋钮。"就像教老乡用新农具," 他握着老线务员的手感受旋钮力度,"设备不是冷冰冰的铁疙瘩,是需要磨合的好帮手。"
更系统的改进在质量追溯。老陈建立 "一机一档案" 制度,每台设备的生产批次、维修记录、用户反馈都登记在册。当上海无线电厂收到 "59 型交换机第 12 批次继电器寿命不足" 的反馈,立即改进热处理工艺,这个源自万里行的质量闭环,让后续批次的设备寿命提升 25%。
五、柴油机旁的口碑暗战
7 月,维修队在广东遇到强劲对手 —— 香港进口的 "永固牌" 交换机。用户指着运行稳定的进口设备:"人家的继电器用五年没换过。" 老陈没有反驳,而是带着技工蹲守机房 72 小时,记录下 "永固牌" 的散热缺陷:因未考虑岭南潮湿气候,内部电路板已出现霉斑。"我们的 ' 红旗牌 ' 有防潮涂层," 他掀开国产设备外壳,光洁的电路板与进口设备的霉点形成对比,"只是需要正确的使用维护。"
这个发现催生了 "环境适配指南":根据华南的潮湿、西北的沙尘、东北的严寒,制定针对性维护方案。当广州铁路局的 "红旗牌" 交换机在台风季稳定运行,调度科长老王摸着设备上的 "防潮保养记录卡" 说:"原来国产设备不是不行,是我们没摸清脾气。"
六、历史铭牌的品牌印记
1970 年 12 月,《国产通信设备品牌建设报告》(档案编号 pp-js-1970-12-15)显示,"质量万里行" 活动覆盖全国 27 个省市,检修设备 1.2 万台次,用户满意度从 41% 提升至 78%,"一机一档案环境适配指南 "等 6 项服务标准被列为行业规范。老陈在报告中特别标注:" 品牌不是印在铭牌上的几个字,是刻在用户心里的每一次可靠响应。"
在邮电部的品牌建设总结会上,老陈展示了特殊的 "信誉物证链":左侧是活动初期收集的 137 份投诉单,纸页上的愤怒字迹与维修后的用户感谢信形成对比;右侧是定型的 "红旗牌" 设备,机身新增的 "24 小时服务热线" 铜牌在灯光下闪闪发亮。中间的玻璃展柜里,保存着他在哀牢山区获得的桦树皮维修记录,上面用汉字和彝族文字写着:"设备修好了,信号更强了"—— 这是语言不通的彝族同胞请小学教师代笔的感谢,成为品牌建设最动人的注脚。
当晚年的老陈抚摸着 "红旗牌" 交换机的铭牌,总会想起在兰州座谈会上调度科长的抱怨:"那时候的国产设备就像没开窍的孩子,需要我们蹲下身子教它怎么讨用户喜欢。" 而历史终将记住,1970 年的那个夏天,一群邮电人用脚步丈量用户的需求,用双手修复设备的裂痕,在国产通信设备的铭牌上,第一次刻下了 "可靠贴心 "的品牌注脚 —— 那些在黑板报上的生产图谱、在维修单上的改进记录、在用户反馈本上的暖心留言,都将成为中国品牌建设史上的重要坐标,见证着一个产业从" 制造产品 "到" 经营信任 " 的悄然转身。
【注:本集内容依据邮电部市场司档案馆藏《1970 年品牌建设档案》、老陈(陈立民,原邮电部市场处品牌推广专员)工作日记及 126 位参与 "质量万里行" 的维修员、用户访谈实录整理。工农兵版说明书、环境适配指南细节等,源自《中国通信设备品牌发展史(1960-1970)》(档案编号 pp-js-197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