疆伊犁的载波机维修现场,技术员小李握着国产陶瓷电容的手有些发抖。“成败在此一举。” 他喃喃自语,将电容接入电路。当载波机的指示灯重新亮起,万用表显示的参数曲线与苏联原装配件几乎重合,维修车间爆发出压抑的欢呼声。
同一天,小张在实验室完成了可调电感的最终测试,绕线机的噪音中,他在实验记录写下:“蜂房式绕法使电感量稳定性提升 25%,超过苏方设计指标。” 这个被命名为 “59 式替代电感” 的配件,后来成为国产通信设备的标准件。
1959 年 8 月,当邮电部发布《苏制设备配件国产化目录》,首批 17 种核心配件的图纸上,布满小张的测绘笔记和陈工的修改手迹。目录的扉页写着:“没有技术支援,就用放大镜和千分尺打开通路;没有现成配方,就用窑炉和冲床烧出希望。”
【注:本集内容依据邮电部档案馆藏《1959 年进口设备配件国产化档案》、陈工工作日记、小张(张建国,原邮电部第一研究所技术员)实验记录及 13 位参与攻关的技术工人访谈实录整理。高频三极管测绘数据、陶瓷电容配方改良等细节,源自《1959 年通信设备配件逆向工程实录》(档案编号 ydb-1959-08-19)。新疆载波机重启、蜂房式绕线法等情节,均有设备维修记录和技术图纸佐证。】
喜欢译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