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很快,老太师与承恩公出面稳住局面,再有平虏将军沈知全在宁州行宫清查此事,牵涉官员不少,首当其冲的便是蓝家。,x.i^a,n¢y¢u?b+o¢o·k+.·c\o?m·
蓝县男喜好风雅,在朝中有不少喝酒赏花的好友,听闻消息便是惴惴不安,四处求人。
结果就是被夜影司的韩栖云督公捉了个现行,被打回家中禁闭,算是给朝中众臣打了个警醒,只能按捺住内心猜测,等着宁州行宫的消息。
果然,宁州行宫那儿落了个大雷,许多人被“谋害天子”的罪名吓破了胆,攀扯住许多不该被上头在明面儿上知道的腌臜事情。
沈将军腿脚好全,联合韩督公与几位尚书,回京后以雷霆之势扣押审问,大有肃清朝堂之意。
京郊大营亦很是配合,说着什么训练新兵,率兵在京郊围着京城巡逻,保准一只不对劲的苍蝇都飞不出京
城的地界儿。
重压之下,朝堂上都想着怎样明哲保身,倒是没人敢在这时候汲汲营营,追寻利益,同时也盼着朝阳殿早日颁发圣旨,将此事了结。
毕竟几位重臣都见过陛下了,都说陛下神智清醒,只是受伤颇重,虽无性命之危,但也要好生静养。.求′书+帮, ~追′嶵,鑫~璋-结.
可沈将军回京半个月了,刑部仍是热热闹闹,朝阳殿依旧毫无动静。
不少官员在底下猜测:要么是天子准备下狠手,弄得比两年前的江南贪腐案还狠,要么就是承恩公他们撒了谎,陛下其实根本就没有意识。
……但这后一条可说不通,在此之前,承恩公府、老太师与沈家可没有多大的交集。况且,太皇太后膝下可养着一位皇子呢。
还没等众人猜测外,宫中就下发了圣旨。
除了蓝家狠了点,是成年男女处死,其余流放外,剩下涉事和被检举的官员都按照律法处置。
刑部那边也收了手,放出一批人。
就在朝堂上松一口气的时候,尉鸣鹤恼恨之时说的原话就传出宫外。
诛九族,人彘,凌迟……
这些刑罚,在以仁孝治国的大定王朝,还没有执行的先例。
再听天子所言,竟是要将涉事官员,不论是否知情,不论犯事大小,全都满门抄斩。-6_吆~看?书?枉/ ~追`醉~新_章`节?而宁州行宫的宫人与侍卫更是逃不开,每人杖责四十大板,到时候能不能留下性命,全看天意。
好在沈皇后宅心仁厚,以祖宗家训和明君之道苦苦劝谏,方让天子改变了主意,有了最终流出的圣旨。
宁州行宫那儿则是受到了沈皇后的懿旨,只说侍奉不当,全员罚俸半年。
可同时,沈皇后还说,今年唯恐大雪,给宁州行宫拨的物资加厚了一倍,这样一算,即便罚俸,宁州行宫的人也不怕冷着冻着了。
这时候,又有一则消息传出。
说是在宁州行宫养病的、大皇子的生母霍氏,在天子到行宫的当天就莫名暴毙,最后追封的旨意还是沈皇后向太皇太后请的。
若那四十大板真打下去,整个行宫连给霍氏办丧仪都不成,叫那霍氏躺在行宫里,这不是让大皇子与太皇太后面上难看么?
再然后,沈皇后以边疆将士卫国辛苦为由,请了陛下圣旨,给边疆送去丰足的粮草兵马。不光是定国公坐镇的北疆,还有南疆与西疆亦是。
这些消息在十月初陆陆续续地传出,从朝堂到民间,热议如沸。
后头甚至有说书人与话本人以此为基本,创作了《贤后》这个故事。
等到了年关,天子性情冷漠暴戾,而沈皇后敦厚娴淑的印象已经深入人心。
接下来两月,又有不少官员被寻了错处,甚至有一位因正旦节贺表上有一句肖似蓝县男从前的诗句,就被撸了官职。
后头却又复了原职,变成罚俸。
——想也知道,莫约是沈皇后求情。
这样一来,满朝文武皆是谨言慎行,做好分内之事,力求少上奏折,省得被天子挑刺,莫名其妙就丢了乌纱帽。
所幸现在尉鸣鹤并不上朝,诸事都是通过承恩公、沈将军和韩督公等整合送入宫中,再由沈皇后念诵传达。
又因这个缘由许多官员感念上述几人在陛下面前顶着,尤其是沈皇后,不知道帮多少人挡下了飞来横祸。
腊月十六,京城大雪。
殿中省奉沈皇后之名,在皇宫东西侧门开设粥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