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熙九年末,正当朱昭熙紧锣密鼓地筹备着前往北美事宜的时候,大明国内因太子朱瞻基的一封奏折而热闹非凡。?k!e~k`a+n/s\h?u~.·c¢o`m?
朱瞻基在奏折中极力称赞如今的大明远胜汉唐,四海之内皆对大明心悦诚服,百姓生活安宁祥和,府库之中钱粮充足。
在奏章中他把所有的功劳都放到了朱高炽的头上,认为这一切皆得益于父皇朱高炽圣明烛照,对万民垂爱有加,是他多年来夙兴夜寐、不辞辛劳的结果。
基于此,朱瞻基提议,为庆祝朱高炽登基十年,在万寿节的那天要为皇帝举办一场盛大的庆典,让万民同乐。
同时,借此机会将海外各藩王召回,聆听皇帝的圣训,也让皇家众人能聚在一起联络感情。朱瞻基的这一提议,迅速得到了朝堂上下的一致赞同。
细细算来,快十年的时间过去了。在这期间,他们跟随朱高炽一点一滴地将永乐末期因北伐而凋敝的民生挽救回来。经过多年的发展,各地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与史书上记载的强汉和盛唐相比也毫不逊色。
在武力方面,蒙古诸部已被大明打散,各部如今成为了为大明养羊、贩卖人口的仆从,完全无法对大明构成威胁。,6/1′k^s¨w′.`c\o′m,
南洋地区更是成为了大明的“洗澡盆”,所有土地都成为了藩王的领土,大明拓土万里。现在站在京城,可以和盛唐一样自豪地说“南去洪州九千九百里”。
而且与盛唐时期所说的“西去安西九千九百里”相比,南方的土地皆是肥沃之地,而不是安西那种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荒凉地域。大明占领的南洋地区,完全可以作为世世代代生活的领土,为大明的繁荣提供坚实的基础。
在文治方面更是繁荣,江南水乡文风鼎盛自不必说,北方的文风也逐渐跟了上来。全国人口中每五人就有一人识字,这无疑是皇帝朱高炽以及满朝文武的功劳。
有了如此显着的功绩,自然需要通过某种方式表现出来,不然如何在史书上书写今日的盛世盛景呢?朱瞻基的提议,恰恰戳中了满朝文武的心思。
朱高炽经过思考,也觉得以当前的情况,举办这样一次盛会,能够提高百官和百姓的士气,让百姓拥有如同强汉盛唐时期那样无与伦比的骄傲感。
于是,他下旨让太子朱瞻基回京,与内阁共同商议操办万寿节的相关事宜。?兰^兰¨文`学` ?首*发~同时,下令海外各地藩王回京共襄盛事,宣布万寿节期间全国放假三天。
此外,还下令由国库和内帑共同拨款,凡是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每人发放肉二斤、酒一坛、粮食二十斤。
并且严令各布政使司,不得以祥瑞之物献媚于君王。
这一系列旨意下达后,整个天下都热闹了起来。虽然距离万寿节(七月廿三日)还有很长一段时间,但人们并不在意,毕竟只是一年的时间,大家都愿意耐心等待。
随着举办万寿节的决定确定下来,各项准备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一艘艘快船驶向各海外藩地,传达海外藩王回大明参加万寿节的通知;一匹匹快马前往蒙古诸部,宣布大明的政策,并要求各部派人参加万寿节。
随着万寿节的日益临近,南京城也变得越来越热闹。世界各地的珍奇宝物纷纷出现在南京街头,街道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一副盛世景象,文人们不禁想起了当年读到的王维的《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当中的“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所有文人都纷纷感慨他们心目中的大唐回来了,再看着面前的南京紫禁城,不由得在心里默默想着,是不是要重新修建一下紫禁城,让紫禁城能够配得上他们的皇帝,想到这里,他们顿时惊出了一身冷汗,这可是奸臣所为啊,哪里能蛊惑皇帝大兴土木呢?
大部分藩王都亲自来到大明为皇帝贺寿,即便是那些年迈的藩王,也派出了世子前来。然而,在众多藩王之中,虞王朱昭熙和夏王却成为了异类。
通过虞国行部派出的使者之口,众人才得知虞王和夏王早在洪熙九年就计划着出去游玩。在大明天使到来之前,他们就已经出海了。
虞王和夏王派出了两支舰队向外探索,一支舰队是由贴身太监李兴和周满带领,从东向西沿着郑和的航线航行,试图寻找极东之地;另一支则由虞王和夏王共同带领,从西向东,去寻找极西之地。
这一消息传出后,在朱瞻基的暗中推动下,虞王和夏王这两位大明仅有的女王成为了整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