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炽迁都南京已经好多年了。+看·书¢君· ′追′蕞.芯!章·踕^南方气候好,再加上御医精心照料,这位中年皇帝的身体反而比过去还结实。如今已经是洪熙八年,虽然朝堂上时不时还是有些争斗,但大体上,天下还算太平。
北京那边虽然不再是皇帝的驻地,却因为三位亲王留守,反而变得比以前更重要。其中年纪最小的朱昭熙,也不再是那个只会跟着读书写字的小姑娘了。
眼下她才十二岁,但个子已经快赶上成人,加上平时常练骑射,气势上早就不像个孩子。更重要的是,她从小就在高位上长大,做起事来一点都不含糊,甚至隐隐透着一股不容忽视的威势。
随着年纪渐长,她自然也不再适合继续住在五军都督府那种地方。于是洪熙四年,朱高炽下令在北京给她专门建了一座王府,赐号“东虞王府”。
这天,朱昭熙正在王府书房里,和蒋谦一起听掌书和记室汇报各方面的情报。
这些年,她并不是只盯着朝廷大事,像移民、建城、派人出海、开发边疆,事无巨细她都要过问。她身边能干的人不少,但蒋谦,是个特别的存在。
最初,她是因为蒋贵才注意到蒋谦的。
那年京营演武,朱昭熙亲自去检阅部队,对那个身手了得、话不多说但动作麻利的将领蒋贵印象不错。/6/1-墈′书/旺~ *哽+欣?蕞+哙·后来打听一番,发现这人还有个哥哥,叫蒋谦,原本是读书人,但多年科举不第,如今已经有些自暴自弃,整日在家闲晃。
朱昭熙想着,要拉拢蒋贵这样的军中干将,最好也把他家里人一并带过来。再说她也清楚,有些人不是不行,而是没遇到机会。于是她决定试着征辟蒋谦,做东虞王府的参事。
蒋谦的确是被科举制度耽误的人。
他出身江南,家在溧水镇。小时候聪明伶俐,十岁能背整本《左传》,写得一手好字。家里父亲早就定下方针,一个儿子读书,一个去从军。弟弟蒋贵被送去军营练兵,后来还真混出来了;蒋谦则一心读书,从县学读到举人,可惜怎么也考不上进士。考了好几年,到了三十岁还是没考上,心气儿也慢慢散了。
别人只看结果,没人管你努力了多少。亲戚邻里都觉得他就是个不中用的读书人。他自己也知道,外人眼里的自己,就是个失败者。
他没少有过那种坐在烛光下发呆的夜晚,觉得自己可能这一辈子就这样了。
朱昭熙的第一次征辟,是洪熙元年的春天。+二\8/看*书.徃¢ *嶵·薪`章?踕.埂_鑫!哙?朱昭熙派了太监带着书信亲自上门,蒋谦听说后确实心动过,可当时王府还没什么实权,他就推辞了。
第二次征辟是在初夏,他又说自己要准备明年的春闱,再次谢绝。
可到了第三次,形势变了。朱高炽已经搬去了南京,北方留三王坐镇,朱昭熙虽然年幼,却已经是大明实权藩王之一了。蒋谦这次认真思考了。
他心想,与其在考场上耗一辈子,不如趁早投靠有潜力的人。朱昭熙虽然是个女儿身,可她背后没人,全靠自己打拼,这样的人,值得赌一把。
他甚至想过,如果能辅佐她走到最高位,自己也许能青史留名,甚至超过姚广孝。这个大胆的想法一旦冒出来,就再也压不下去了。
于是,蒋谦终于接受了征辟,成了东虞王府最早的一批人。
加入王府后,他很快展现出了自己不一样的能力。虽说一开始只是个参事,但他懂得察言观色,又擅长筹谋,很快就赢得了朱昭熙的信任。
尤其是他和于谦的配合,一个忠于国家,一个只忠于朱昭熙,两人互补,王府不少重大决策就是靠他们推动下来的。如今北方能有这么大的变化,这两人都功不可没。
真正让蒋谦出名的,是洪熙五年的那场大战。
当时因为大明的人口贸易和冷兵器贸易,整个东虞国只剩下了两大势力,九州探题和足利幕府,而这两大势力正在进行最后的统一决战。蒋谦看准时机,建议朱昭熙派佐渡卫出征。佐渡卫是她亲自组建的部队,装备一流,火绳枪、大炮都有。
双方的战争快到了尾声之后,佐渡卫全军从海上来到了战场,不分是哪个势力,一律视为敌人,战事爆发后,佐渡卫打得非常狠,不到三个月就把九州探题和足利家的残余势力一扫而空。这一战过后,东虞国算是真正成了朱昭熙的地盘。
当时因为连年战乱,加上人口贸易损耗,原本人口上千万的四岛,活人只剩下三百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