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的身影,眼神中带着欣赏和一丝骄傲,低声对罗燕说:“真能说。” 罗燕则飞快地在笔记本上记录着问题和回答要点,闻言抬头,嘴角微扬,用更小的声音回应:“是能说,而且这‘口条’(指表达),比咱们那本厚厚的招股说明书草稿还精准到位,句句砸在点上。”
,!
这场持续了近一小时的电话会议,成了春雷通信在资本市场的第一次“发声”。虽然听众有限,却成功地传递了关键信息,初步建立了专业、透明的形象。
电话会议结束后的几天内,反馈开始陆续传来。罗燕的办公桌上,多了几份来自参与会议券商的初步分析简报或内部沟通纪要的传真件。
她快速整理着要点:
· “初步认可其细分领域技术积累,成本控制能力是亮点...”
· “盈利模型逻辑清晰,但需后续量产数据验证...”
· “当前估值可参考a股通讯设备板块中位数水平,考虑到其成长性和技术独特性,风险敞口相对可控...”
· “专利布局初步完善,但需持续关注核心技术的护城河深度...”
罗燕将整理好的摘要递给李向东,分析道:“反馈算是中性偏积极。关键点都抓到了,疑虑也集中在验证上。李董,只要我们能按计划,再顺利打出两轮试产数据,证明良品率和成本控制达标,市场信心会更足,估值就能真正抬起来。”
李向东翻看着这些来自专业机构的初步“评语”,目光落在桌角那个迅速增厚的、贴着“投资者沟通记录”标签的档案夹上。他轻轻抚过文件夹的脊背,仿佛在掂量它的分量,声音低沉却透着坚定:“这些沟通,这些反馈,就是我们在ipo路上,一份份交出去的‘投名状’。要让市场真正相信我们,路还长。”
深夜,喧嚣的厂区终于安静下来。李向东独自坐在他的办公室里,桌上摊开着的正是那份深交所“重点培育企业名单”的复印件,春雷通信的名字赫然在列。
窗外的世界并未沉睡。远处,为扩建新生产线而立的巨大塔吊上,警示灯有规律地闪烁着红光,划破夜幕。更远处,新研发大楼的工地传来沉闷而有力的打桩声,“咚…咚…咚…”,一声声,仿佛大地的心跳,也敲击在李向东的心上。
他拿起一支笔,抽过一张黄色便签纸。灯光下,他沉思片刻,然后郑重地写下一行字:
“下一步:招股说明书框架草拟”。
写完,他将便签纸轻轻压在深交所通知单上。目光再次投向窗外那片灯火与黑暗交织、机器轰鸣的厂区。那持续不断的打桩声,此刻在他耳中,仿佛不再是简单的建筑施工噪音。
他凝视着黑暗中塔吊闪烁的红点,如同注视着未来的航标,轻声自语,带着一种开创者的豪情与凝重:
“听见了吗?这敲下去的…不只是新厂房的地基。”
“这是在敲打…一个即将被重塑的行业格局。”
镜头缓缓拉远,定格在李向东坐在灯下的剪影,与窗外工地的灯光、塔吊的轮廓融为一体。深交所的通知单和那张写着未来计划的黄色便签,在灯光下清晰可见。资本世界的大门,已然为春雷开启了一条缝隙,而门后的道路,正等着他们去开拓。
喜欢重生90年代,从混混到商界狂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