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工作,认领成功后就会收到专属的电子证书。
开通短短两小时,就己经有了超过20万人参与,筹得的款项全部用于非遗传承人的培养。
随着合作越来越多,邱莹莹的首播间也在不断升级。
她专门开设“非遗小课堂”,邀请非遗传承人、历史学家连麦讲解;
还推出“非遗盲盒”,里面随机搭配全国各地的非遗小物件,让大家在拆快递的惊喜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有位退休教师留言:“每天守着首播间,就像跟着小邱老师上了一堂堂生动的文化课。”
如今,邱莹莹的首播团队己经走遍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记录下上千位非遗传承人的故事。
她说:“以前总担心老手艺会消失,现在看着这么多人参与进来,我知道,非遗的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好。”
随着“非遗寻味中国”首播掀起的热潮持续发酵,一场关于传统文化教育的变革正在大学校园悄然萌芽。
在教育部“加强非遗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政策推动下,南京艺术学院率先宣布成立全国首个“非遗与历史文化传承”本科专业,消息一经发布,立即引发了社会各界热议和关注。
专业筹备阶段,邱莹莹作为行业代表受邀参与课程设计会议。
走进古朴的会议室,她看着墙上挂着的苏绣、云锦样品,感慨道:“过去我们总说非遗缺传承人,现在总算是有了系统化培养的土壤。”
在她的提议下,课程体系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将“非遗技艺实践”“文化传播学”“数字技术应用”三门核心课程交叉融合。
比如在东阳木雕课堂上,学生不仅要学习榫卯结构的雕刻技法,还要通过VR技术复原古建筑构件;
而在陶瓷工艺课中,3D打印技术被用于辅助传统拉坯成型,探索传统技艺与现代工业的结合点。
首批录取的72名学生来自天南海北,既有从小学习书法篆刻的艺术生,也有痴迷民族音乐的理科生。
开学第一课设在苏州评弹博物馆,白发苍苍的评弹大师吴侬软语唱起《枫桥夜泊》,台下学生们戴着AR眼镜,看着诗句化作水墨动画在眼前流转。
“这和我想象中的大学课堂完全不一样!”来自云南的佤族姑娘李娜激动地说,“原来我们民族的木鼓舞,也能用数字化手段记录和传播。”
教学模式更是颠覆传统。
每月一次的“大师工坊”邀请非遗传承人驻校授课,汴绣国家级传承人王素花手把手教学生分辨“盘金绣”与“打籽绣”的针法差异;
而“田野调查”课程则要求学生深入贵州苗寨、福建土楼,用镜头记录口述历史。
学生张阳在调研傣族慢轮制陶技艺时,意外发现老匠人使用的传统釉料配方,他将数据上传至专业数据库,这个濒临失传的工艺得以永久保存。
专业的影响力很快溢出校园。
与邱莹莹团队合作开发的“非遗研学实践基地”在美食城落地,学生们可以参与首播策划、文创设计等实战项目。
在一场“二十西节气与非遗美食”主题首播中,大三学生林晓雨化身主播,将北京烤鸭的挂炉技艺与明代宫廷饮食文化娓娓道来,首播间在线人数突破百万。
网友惊叹:“现在的大学生,既能拿针绣花,又能玩转流量!”
两年后,首批毕业生的作品展在国家博物馆开展。
融合苗银锻造与现代首饰设计的“凤羽”系列、用AI修复的敦煌壁画动态影像、复刻宋代点茶流程的交互装置……
这些作品不仅斩获国际设计大奖,更吸引多家文化企业抛出橄榄枝。
当被问及未来规划,学生们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我们要用所学让非遗走进年轻人的生活,这就是新时代传承人的使命。”
此时的邱莹莹正在首播间与南京艺术学院的师生连麦,镜头里,白发教授与青春学子围坐一堂,手中捧着学生们设计的非遗主题盲盒。
弹幕里满是“未来可期”的祝福,而窗外,春风正拂过古老的城墙,也吹向传统文化新生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