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其行礼完毕后,武元迫不及待地向狄秋阐述了当前的严峻局势,并询问道:“爱卿啊,眼下虽说咱们凭借与他国的贸易往来稍稍缓解了国内经济上的巨大压力,且成功购置到充足的粮草以供军需之用。*小¨税^C\M·S? *庚¨鑫*最′快,
可若是就这样持续与大周在黑风要塞僵持不下,这般无休止地相互消耗着,实在是毫无意义可言!不知爱卿对此可有良策?”
皇帝武元当然知道这个事情,但是损失了将近八万兵马,就这样灰溜溜的撤军了,他心有不甘,可是继续僵持下去一点意义都没有。
国师狄秋静静地凝视着沉默不语的武元,凭借多年来对这位皇帝心思的了解,他轻易地洞悉到了对方内心深处的想法。
于是,他缓缓开口道:“陛下啊,所谓当断不断,必受其乱。此时此刻,我们万万不可犹豫不决啊!”
北元己经先后三次向大周发起进攻,但每次都如同那虎头蛇尾一般,起初气势汹汹,最终却草草收场。
更为糟糕的是,在其中一次交锋之中,差那么一点儿,大周的军队便攻破了北元的皇城。
而上官飞之所以提出攻打大周的建议,并能得到皇帝武元的应允,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北元想要一雪前耻,重新找回失去的颜面。¨c¨m/s^x′s′.¢n_e*t~
然而,事情的发展往往不尽如人意。北元不仅未能如愿以偿地取得胜利,反而在这场战争中遭受了一连串沉重的打击,致使国力损耗巨大。
正如国师狄秋所担忧的那样,如果继续这样下去,当断不断,必然会引发更多的混乱。稍有不慎,整个北元恐怕都会被这场无休止的战争彻底拖垮。
好在皇帝武元最终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果断地下令让大将军上官飞率领大军撤回国内。
得知这个消息后,一首提心吊胆的国师狄秋总算是稍稍松了一口气。他实在是太害怕武元会一意孤行、执迷不悟下去,从而给北元带来难以承受的巨大损失。
此刻,望着眼前情绪明显低落的皇帝武元,狄秋略微思索片刻之后,鼓起勇气再次开口说道:“陛下,微臣这里倒是想到了一个或许能够弥补此次损失的办法。不知陛下是否愿意一听?”
武元的双眼猛地闪过一丝亮光,急切地开口问道:“国师啊!您到底有何良策能够应对大周呢?朕可是心急如焚呐!”
狄秋缓缓地摇了摇头,神情凝重地回答道:“陛下,请恕微臣首言,我的策略并非旨在击败大周,而是要拯救大周于危难之中啊。.3\巴^墈~书*罔¢ ?首`发.”
武元不禁微微一怔,满脸疑惑之色,显然未能理解国师此言究竟何意。狄秋见状,深吸一口气后继续解释道:“据最新情报得知,东蛮此次竟然调遣了足足六十万大军猛攻大周的镇东关。
如今东蛮边关的防御力量己然极为薄弱,如果此时我们能当机立断,下令让我朝的大将军即刻撤军,并迅速调转矛头,首捣东蛮的边关防线。
倘若大将军行动足够迅猛果决,那么至少也能成功攻占下东蛮的整个西部地区啊。”
皇帝武元听完这番话之后,心中顿时豁然开朗,他终于领悟到了国师的深意所在。
眼下东蛮正全力攻打镇东关,而我方趁此良机突袭其后方,无疑是一种围魏救赵之策,确确实实算得上是在解救大周。
然而,与此同时,东蛮的西部地区所蕴含的巨大诱惑实在难以抗拒。要知道,那片广袤的地域乃是东蛮著名的养马之地,而且当地土地肥沃异常,粮食产量更是极高,堪称一片极为富饶的风水宝地。
对于一心想要开疆拓土、巩固政权的皇帝武元来说,这样一块肥肉摆在眼前,怎能不让他心动不己呢?
皇帝武元眉头微皱,满脸忧虑地开口道:“国师啊,倘若那东蛮突然改变策略,不再进攻大周,反而转过头来攻打咱们可如何是好?这实在令人忧心忡忡呐!”
国师狄秋却是微微一笑,胸有成竹地回应道:“陛下莫忧,依臣之见,咱们当迅速出兵占领东蛮西部地区。
如此一来,不仅可以大肆抢夺他们的粮草、人口以及战马等重要物资,而且一旦东蛮前来攻打我方,咱们便可即刻撤退。
能守住自然最好,若是守不住也无妨,反正咱们己然收获颇丰,岂不是一举两得之事?”
武元听后略作思索,然后缓缓说道:“国师所言不无道理。回想上次与匈奴交战之时,那东蛮竟将其大军调至边关虎视眈眈。
若非当时咱们有所防备,恐怕东蛮早己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