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近已进入11年倒计时。
时间转眼间过去,现实的残酷如冷水浇头。反物质熔炉仅完成了8%的拓扑约束结构搭建,128个环形阵列中只有17个能够稳定运行。
地表的拓扑纹路刻蚀进度刚过十分之一,而且由于矿脉的位移,已经完成的区域中有53%需要返工。
站在施工现场,看着那些被废弃的工程,林轩的内心充满了苦涩,他知道,每一次返工,都意味着文明离毁灭更近一步。
就说矿脉的动态位移这道坎儿,这些蕴含着7倍普通能源强度的晶体矿脉,每72小时就会因为地质应力而改变位置。施工误差必须控制在万分之一以内,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尽管林轩研发出了“量子追踪锚”,通过植入微型量子标记物实时监测矿脉的位置,但仍然有1278台机器人因为定位误差被突然移动的矿脉碾碎,导致了32.6%的工程进度损失。
看着那些破碎的机器人残骸,林轩的意识深处涌起一阵刺痛,他仿佛看到了文明的希望也在一点点破碎。
紧接着,第二个挑战来自技术瓶颈。反物质熔炉的拓扑约束系统需要同时操控百万量子态叠加,现有的计算机算力根本无法满足这样的需求。
林轩尝试将50万台机器人的运算核心并联成一个临时超级计算机,但在第17次测试中,因为计算延迟导致反物质舱约束失败,引发了剧烈的爆炸。
这次爆炸不仅摧毁了已经建成的15%的熔炉结构,还让37台关键施工机器人永久报废。
而跨维度能量共鸣装置的环形阵列,也因为量子态不稳定,在一次地质活动中瞬间报废了7个阵列。
每一次的失败,都像是一记重锤,敲击着林轩的内心,他开始怀疑,自己是否真的能够带领文明走出困境。
最致命的问题是资源短缺。备用零件库存仅剩10.3%,每损失一台机器人都是对库存资源的考验。
当rob1号第101次报告工期将延长至60年时,林轩陷入了绝望。他坐在主控室的椅子上,机械身躯仿佛失去了力量,脑海中不断浮现出文明被毁灭的惨状。
此时,厄兰蒂斯舰队的信标却几乎从未停歇地在战术沙盘上步步逼近,而“湮灭共振炮”的核心熔炉尚未完成一半,能量共鸣网络残缺不全,地表能量疏导系统更是千疮百孔。
他知道,文明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而自己,却似乎已经无能为力。
21.5 破局时刻的战略新生
深夜的主控室里,林轩机械臂疯狂敲击键盘,将两年积累的237万组实验数据导入量子之芯。他的量子态意识在数据的海洋中疯狂穿梭,大脑飞速运转,每一个数据都像是一把钥匙,他在寻找着能够打开困境之门的那一把。
“都听好了!把那些没用的设计全拆咯!”他扯着嗓子喊道,“反物质熔炉别搞那环形的了,换成双螺旋套着来!能量节点也别瞎弄,照着数列给我重新排!”
这个灵感源于反物质量子共振护盾的能量导管设计——既然三级文明的斐波那契螺旋能疏导能量,就像用盘山公路巧妙化解陡峭山势,把直上直下的危险陡坡变成平缓盘旋的通道,那为何不能用同样的思路,把巨型熔炉里横冲直撞的能量洪流,也用类似的螺旋结构梳理得服服帖帖?
新方案的核心在于"动态自适应结构":机器人大军不再按固定图纸施工,而是根据矿脉实时位置,像章鱼灵活变换触须形态那样,用3d量子打印技术现场生成拓扑结构,哪里需要就快速长出对应的形状和支撑,让工程能像活物一样随机应变。
当这个想法在林轩脑海中成型时,他的内心既激动又紧张。他仿佛看到了文明的希望之光,但又害怕这只是一场虚幻的美梦。
他不断在脑海中模拟新方案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每一个可能的失败场景都让他的机械身躯微微抽搐。
林轩琢磨出个新招儿,把原本大块头的反物质催化舱,压缩成了一个个小巧的能量盒子,就像把大仓库拆分成无数个便利店,分散埋到行星地壳的关键位置。
这些能量盒子组成了一张超大的分布式能量网络,好比城市里星罗棋布的充电桩。一旦矿脉发生移动,这些节点就像装了弹簧腿儿的小机器人,自动挪地儿调整位置。
再通过量子纠缠这根无形的"数据线",始终保持能量同步传输,不管矿脉怎么跑,都能稳稳给武器供上电。
最绝的还得是林轩捣鼓出的"逆向能量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