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远处的篝火,萧如薰和自己讲着何时才能让中原百姓过上安稳日子。
如今,他做到了,却又有了新的目标。
"诸位爱卿。"他的声音在大殿内回荡,"朕要修的,不只是驰道,更是一个长治久安的天下。辽东要成为粮仓,西北要变成沃土,东南要富甲一方。而这一切,都需要人,需要无数双手去耕耘,去建造。"
他走下丹陛,停在叶向高面前:"叶爱卿,你曾说过,百姓是水,朝廷是舟。如今朕要引水灌田,让这万里江山都郁郁葱葱,你说,这难道不是好事吗?"
,!
叶向高望着眼前这位年仅二十的帝王,突然觉得自己之前的担忧都显得多余。他躬身道:"陛下远见卓识,臣自愧不如。臣愿牵头,协调各部,务必将此事办妥。"
"好!"
朱常洛拍了拍他的肩膀,"内阁负责统筹,参谋部调派船只,民政部制定细则,财政部拨款调度,工部准备工具。朕给你们三个月时间,务必让第一批日本移民在秋收前抵达辽东。"
群臣齐声应道:"臣等遵旨!"
散朝后,朱常洛独自留在太和殿内。夕阳透过窗棂照进来,在金砖地面上投下长长的光影。他走到一幅巨大的舆图前,手指从北京一路划到日本列岛。\s\h~e′n*n\v~f\u+.\c.o?m+
"若要华夏长治久安,必除东南之患。如今日本已在我股掌之中,这天下,该换个活法了。"
舆图上的日本岛像条蜷缩的蚕虫,而大明的疆域则像片广袤的桑叶。朱常洛看着萧如薰留下来的舆图,在辽东、甘肃、广东三地圈了圈,又在日本岛上画了个大大的叉。
"来人。"
李进忠连忙走进来:"陛下有何吩咐?"
"传朕旨意,命晋王率锦衣卫赴日本,协助军队遴选移民。"
朱常洛顿了顿,补充道,"告诉晋王,凡有一技之长者,不论男女老少,皆优先带回。尤其是工匠、医师、农桑能手,若有反抗者,格杀勿论。"
"奴才遵旨。"
大殿内又恢复了寂静。
朱常洛望着舆图上的万里江山,突然想起小时候在大本堂听先生讲的故事。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商汤伐桀,网开一面;武王伐纣,放牛归马。自古帝王,或治世,或乱世,或兴邦,或亡国。
而萧如薰要他做的,是开天辟地。
"陛下,夜深了。"
内侍总管轻声提醒。
朱常洛回过神,发现夕阳早已落下,殿内已亮起宫灯。他点点头:"摆驾乾清宫。"
走出太和殿时,夜风带着一丝凉意吹来。他抬头望向天空,只见繁星满天,像撒在黑丝绒上的碎钻。他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要做的事还很多,但他不急。
因为他有的是时间,有的是人手,有的是改变这天下的决心。
三日后,天津卫的港口已是一片繁忙景象。
数十艘商船整齐地停靠在码头,工匠们正在加班加点地改造船舱,将原本运货的空间隔成一个个狭小的隔间。士兵们荷枪实弹地巡逻,眼神警惕地盯着每一个进出港口的人。
"都给老子快点!"工部郎中拿着鞭子,催促着搬运木板的民夫,"陛下有旨,五日内必须完工,误了工期,谁也担待不起!"
民夫们不敢怠慢,加快了手中的动作。他们中有不少是从山东、河北招来的流民,听说能给朝廷干活,不仅管饭,还有工钱,都争先恐后地赶来。
"张大哥,你说这是要运啥啊?"一个年轻民夫擦着汗问道。
被称为张大哥的汉子啐了口唾沫:"还能是啥?听说是去日本拉人。"
"拉人?"年轻人瞪大了眼睛,"拉那些倭寇回来干啥?"
"干啥?修路呗。"张大哥指了指远处堆放的石料,"听说要修三条大驰道,从北京一直修到天边去。这么大的活,光靠咱们可不够。"
年轻人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突然看到一队士兵押着十几个穿着和服的男女走过来。那些人的头发都被剃得乱七八糟,脸上满是惊恐,像牲口一样被赶上船。
"这就是从日本抓来的?"年轻人小声问道。
张大哥点点头,压低声音:"听说都是些细皮嫩肉的娘们,还有壮实的汉子。朝廷说了,只要好好干活,就能活命,干得好还能入籍呢。"
"入籍?"年轻人笑了,"谁愿意要这些倭寇入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