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昌三年四月十七日的北京,已经有了初夏的暖意。,叁~叶\屋+ ~唔+错*内,容′
紫禁城太和殿的丹陛之下,文官武将分列两侧,朝服上的补子在阳光下泛着暗沉的光泽。
朱常洛坐在龙椅上,手指轻轻敲击着扶手,目光扫过阶下的群臣。御座之侧的铜鹤香炉里,檀香正袅袅升起,将整个大殿笼罩在一片肃穆的香气中。
"诸位爱卿。"他开口时,殿内的窃窃私语瞬间平息,"方才接到军报,我大明三路大军已平定九州,正挥师北上,直逼大阪。"
阶下响起一阵低低的骚动,不少人脸上露出欣慰的神色。户部尚书李廷机上前一步,躬身道:"陛下神武,将士用命,此乃我大明之幸,天下之幸!"
朱常洛微微颔首,却没有顺着他的话头往下说。他从龙椅上站起身,缓步走下丹陛,目光落在工部尚书曾省吾身上:"曾爱卿,年前吩咐的事,办得如何了?"
曾省吾连忙出列:"回陛下,关于北上、南下、西进三条大驰道的勘舆绘图已全部完成,石料场和窑厂也已在沿途选址,只待陛下一声令下,便可开工。"
"所需民夫呢?"
曾省吾的额头渗出细汗:"回陛下,按原计划,需征调民夫三十万。但眼下北方刚经战乱,南方又要筹备海运,臣......"
"朕知道你的难处。"朱常洛打断他,转身面向群臣,"所以今日召集诸位,便是要议一件大事——如何从日本岛迁移人口,以解我大秦用工之需。"
殿内顿时一片寂静,连檀香燃烧的噼啪声都清晰可闻。内阁大臣叶向高皱起眉头,上前道:"陛下,征伐日本已耗资巨万,若再迁移人口,恐国库难支啊。"
"叶爱卿此言差矣。"
朱常洛走到他面前,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你算算,征调一名民夫,一年要耗多少粮草?给多少工钱?若从日本迁来一户青壮,不仅能干活,还能垦荒种地,繁衍后代,这笔账孰优孰劣?"
叶向高张了张嘴,却没能说出话来。他身后的兵部尚书叶梦熊上前道:"陛下圣明。只是日本距中原万里之遥,海运艰险,如何保证人口顺利抵达?"
"这便是要议的第二件事。"
朱常洛回到御座旁,拿起案上的一份奏折,"参谋部已拟定方案,从天津卫、登州、宁波三地调派商船百艘,每艘可载三百人,往返一次约需半月。按此计算,一年可迁移人口近八十万。"
"八十万?"
户部侍郎倒吸一口凉气,"陛下,安置如此多人口,需耗良田万顷,房屋数万间,国库......"
"国库国库,你就知道国库!"
朱常洛把奏折往案上一拍,龙椅扶手被震得嗡嗡作响,"朕问你,辽东黑土地荒了多少?甘肃宁夏的戈壁滩能开垦多少?这些人口去了,不仅不用国库掏钱,还能给朝廷纳粮缴税,你怎么不算这笔账?"
户部侍郎吓得跪倒在地,连声道:"臣愚钝,臣该死。_x,s+h!a¨n+j~u-e^./c¢o/m!"
冷哼一声,目光转向户部尚书:"王爱卿,安置方案拟好了吗?"
王城连忙出列:"回陛下,臣已拟定《外藩人口安置条例》。凡从日本迁来者,男丁十六至五十岁者编入农营,参与垦荒修路;女子十三至四十岁者编入织营,从事纺织;老弱病残者集中安置,由地方官府统一管理。"
"赏罚呢?"
"凡勤恳劳作、遵纪守法者,五年后可入明籍;若有反抗者,男子罚作苦役,女子没入官坊。"
王部堂顿了顿,补充道,"臣还建议,将日本男女分营安置,避免其聚众生事。"
泰昌皇帝点点头:"此法可行。但有一条,不得随意杀戮。这些人是来干活的,不是来受死的。"
他话音刚落,殿外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内侍总管匆匆跑进殿内,手里举着一份八百里加急的军报:"陛下,前方军报!"
泰昌皇帝接过军报,展开一看,嘴角渐渐扬起笑意。他把军报递给身边的太监,朗声道:"萧爱卿奏报,已攻克大隅国,缴获粮草二十万石,俘虏男女三千余人。骆尚志、吴惟忠两部亦有捷报,九州岛已进入我大明版图!"
殿内顿时响起一片欢呼,群臣纷纷跪倒在地:"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常洛抬手示意众人平身,目光却落在殿外的天空上。他想起几年前在台湾的那个夜晚,自己站在城楼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