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支持!我带的班组可以负责火箭发射架的设计试制,保证一周内拿出初步方案!"
"我负责底盘加固和悬挂系统改良,"机械组的李工程师也表态,"最多两周,拿出可靠方案。"
会议室里的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各组负责人纷纷表态,愿意投入这项激动人心的新项目。
赵部长看着这一幕,转向李铭:"看来大家都很支持你的构想。不过,最终还是要上报审批..."
李铭点点头:"请赵部长立即向上级报告,强调这个项目的紧迫性和战略价值。我相信上级会支持的。"
会后,技术团队立即投入工作。车间里搭建了专门的试验区,工程师们开始设计火箭发射架的原型。机械组则拆开了两辆"山猫",研究如何加固底盘和改良悬挂系统。
李铭亲自参与每个环节,从设计图纸到材料选择,事无巨细。他的知识和洞见令所有人惊叹,许多看似棘手的技术难题,在他的指导下迎刃而解。
三天后,第一个火箭发射架原型完成。这是一个16联装的简易发射装置,能够一次性发射16枚口径为107毫米的火箭弹。
"结构太简单了,"老张挠着后脑勺,有些不好意思,"跟您设计的那些精密武器比起来,这简首就是小儿科..."
李铭却很满意:"简单就是最大的优势!这意味着我们可以迅速大规模生产,前线部队容易掌握使用方法,维修也便捷。"
接下来的挑战是测试。在厂区后方的靶场上,工程师们将发射架固定在一辆改装的"山猫"上,准备进行首次发射测试。
"还没有实弹,"王工程师遗憾地说,"目前只能测试机械结构和稳定性。"
李铭点点头:"够了,先解决平台问题,弹药我会另外安排。"
测试结果令人鼓舞。发射架的机械结构运行良好,液压系统能够有效吸收模拟后坐力,而经过加固的"山猫"底盘展现出了优异的稳定性。
"基本可行!"老张兴奋地宣布,"再改进一下细节,就能进入小批量试制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