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论经义,浙东学子引经据典,妙语连珠,似占先机。
然辽东学子李生不慌不忙,待其言毕,徐徐起身,以独到见解剖析经典,不仅阐释精准,更融入辽东风土人情所悟之理,令众人耳目一新。
次辩古今,陈生抛出难题,欲以复杂史事混淆辽东学子视听。
辽东学子王生从容应答,条理清晰,从史实根源娓娓道来,更以宏阔视野论古今兴废之由,针砭时弊,其论远超浙东学子所及。
台下众人初时为浙东学子喝彩,渐而被辽东学子所折服,喝彩声渐转。
最终,辽东学子以深厚综合性学识,在儒学比试上一举击败浙东学子。
陈生等人面色如土,而辽东学子昂首而立,一扫往日阴霾。
儒学比试失利,浙东学子心有不甘,遂于策论之试,欲扳回一局。
策论当日,金乌高悬,太学肃穆。
考官出题:“当今治国,农桑、商贾、兵事孰重?试述其详。”
浙东学子得题,文思泉涌,洋洋洒洒,大谈农桑乃国本,以江南富庶之景为例,阐述重农之要,条理分明,辞藻华丽。
辽东学子则不同,他们立足辽东实际,先论农桑,点明其于民生之基,又言辽东地处边陲,商贾流通可活经济、固边防,不可偏废。
谈及兵事,详述辽东首面塞外之险,需强兵固防,保百姓安稳,方能促农桑、兴商贾。
论毕,考官传阅答卷,辽东学子之策论,既具全局眼光,又结合地域实情,所言切实可行。
反观浙东学子,虽文采斐然,然多囿于江南一隅,于国之全局,思虑欠周。
最终,辽东学子再胜一筹。
消息传开,太学内外皆惊,浙东学子面如死灰,辽东学子扬眉吐气,声名渐起于应天。
数日后,辽东学子连番胜出之事传至朱元璋耳中。
恰逢早朝,朱元璋龙颜大悦,朝堂之上,赞道:“咱闻辽东学子,初来应天,屡遭排挤,却不卑不亢。于儒学、策论皆展非凡才学,实乃栋梁之材。”
又言:“浙东文风鼎盛,久负盛名,然辽东学子能脱颖而出,可见天下之大,贤才处处。咱广纳贤才之策,果有成效。”
言罢,传旨嘉奖辽东学子,着礼部安排,择日于奉天殿宴请,以表朝廷求贤若渴之意,亦激励天下学子,勤奋向学,为大明社稷效力。
众臣闻之,皆称颂圣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