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事儿,咱也不懂。”
连楹继续试探:“听说这事儿跟茹大人有关,您老在这行这么久,有没有听到啥风声?”
掌柜的眼神开始游移,双手不自觉地搓动着衣角,含糊其辞道:“我……我真不知道啥,都是听别人说的。”
齐鲁在一旁仔细观察,察觉到掌柜的举止极为反常。
往日里与其他掌柜交谈,谈及这些话题,即便有所保留,也不会如此慌乱。
可这位掌柜,从言谈话语到肢体动作,都透着一股不自然,似乎在刻意回避,明显藏着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
但无论二人如何旁敲侧击,掌柜始终不肯再多透露半句有用信息。
连楹与齐鲁扮作行脚商人,穿梭于福建各地,深入调查茹太素来福建整顿盐务后的变化。
他们先来到各地盐市。以往,盐价常常波动剧烈,穷苦百姓有时甚至难以承受。
如今,连楹与齐鲁发现,盐价趋于平稳,普通民众皆能按需购盐。
在福州的盐市,一位老妇告诉他们:“以前盐价贵得离谱,一家人都不敢多吃盐,生怕断顿。自从茹大人来了,盐价降下来,日子都好过些了。”
各地盐铺的盐供应也充足起来,不再像从前那般时常缺货。
齐鲁在泉州的盐铺询问掌柜,掌柜坦言:“茹大人推行新规后,盐的运输顺畅不少,咱这儿进货容易,自然不会断货。”
连楹和齐鲁又前往沿海盐场。
此前,盐场生产效率低下,管理混乱,不少盐工苦不堪言。
现在,走进盐场,只见生产秩序井然。
盐工们分工明确,有条不紊地劳作。
连楹与一位盐工攀谈,盐工笑着说:“茹大人给咱重新规划了工作,还教了新的晒盐法子,现在干活轻松些,赚得也多了。”
齐鲁留意到,盐场的设备也有所更新,一些老旧工具被替换,极大提升了生产效率。
为了解私盐状况,二人来到偏僻渔村。
曾经,私盐贩子猖獗,严重扰乱盐务市场。
如今,村民们反映私盐现象大大减少。
在漳州的渔村,一位渔夫说道:“以前常有私盐贩子来村里卖盐,价格倒是便宜,可质量没保障。现在查得严,他们不敢来了,大伙都买官盐,吃得放心。”
连楹和齐鲁了解到,茹太素加强了缉私力度,增设关卡,私盐交易空间被大大压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