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琏微微皱眉,眼中透着疑虑,追问道:“父亲,您当真作此想?”
刘伯温放下书卷,说道:“吾心实赞同杨宪之见。·9¢5~k¢a\n′s^h-u^.\c!o`m′辽东之策,于边防民生多有裨益,借鉴一二,或可令五年计划更为周全。
然胡惟庸等人于中书省党羽众多,势大难制。此时即便吾出言支持杨宪,恐也难改局面,多说亦是无益。”
言罢,抬头望向宫城方向,喟然长叹道:“天下大计,终究还得仰仗陛下圣明决断。”
刘琏紧追问道:“父亲,观胡惟庸行事这般独断专行,陛下难道竟毫无察觉?”
刘伯温微微摇头,轻声提点刘琏道:“皇上端坐朝堂,洞察秋毫,岂会不知胡惟庸所为。然陛下未加处置,其中深意,非你我能轻易揣度。
大抵是欲以胡惟庸为棋子,布局天下,观各方动静,待时机成熟,自有定夺。
我等臣子,不可妄加猜测,谨言慎行便是。”
未几,朱元璋降旨,令常遇春任闲职。胡惟庸闻此,心中暗喜,以为前番流传之关乎常家之打油诗奏效。自忖此诗或己入圣上之耳,左右圣意,遂觉己计得逞,面上不禁浮起得意之色。
自常遇春任闲职后,胡惟庸于中书省处理政务,愈发肆意。?x/i?n.k?s·w+.?c?o·m\每遇要事,未与众僚详商,便擅自揣度圣意,径自行事。
一日,有地方呈奏兴修水利之疏,所需钱粮颇巨。
胡惟庸览毕,未与六部尚书及中书省同僚商议,便批道:“圣上心系民生,水利乃农耕之要,此议可行,速拨钱粮。”
下属进言:“此事重大,宜集思广益,再作定夺。”
胡惟庸瞪目斥道:“圣上向来重农事,此举正合圣意,何须多言!”
又有官员任免一事,本应依例考核铨选。胡惟庸却道:“吾知圣上用人喜好,此人必合圣心。”
不顾众人异议,便定下人选。
中书省内,众人虽心有不满,却惧其权势,敢怒而不敢言。
未几,浙江水灾奏章至。
胡惟庸展卷一观,眉头微皱,心下思忖此灾情似非极重。
遂批复道:“浙地官员当自行设法应对,区区水患,莫要动辄惊扰陛下。尔等当速筹救灾之策,妥善安置灾民,勿使事态扩大。”
言罢,将奏章搁置一旁,继续处理他务,似未将此事放在心上。
李善长闻知此事,匆匆赶来,面色凝重,对胡惟庸厉声道:“你怎如此大意!浙地奏章,关乎民生,纵灾情初看似轻,亦不可懈怠。′k!a-n!s`h′u^c_h¢i,./c+o\m¢若不及早应对,万一灾情蔓延扩大,浙东集团岂会善罢甘休?
届时群起而攻,你我皆难辞其咎,恐有杀身之祸,脑袋不保!你速将此事重拟处置之策,不可再这般草率!”
胡惟庸被李善长这般呵斥,心中顿生不悦,脸色微微一沉。
然思忖李善长所言,确有几分道理,若因己之疏忽致灾情恶化,浙东集团发难,后果不堪设想。
遂强压下心头愤懑,拱手道:“李公所言极是,方才是我失察。”
旋即重新审视奏章,召集属官商议,详拟救灾之策,以图弥补先前之失。
户部尚书吕昶过目胡惟庸之批复后,心忧浙地灾情,于朝会之上,出班奏道:“陛下,浙地水灾虽初报看似尚可,然亦不容小觑。胡大人所拟之策,臣以为当以速发赈灾粮为要。浙地富庶,关乎国本,若处置不当,恐生民乱。”
朱元璋闻奏,微微点头,神色凝重道:“浙地受灾,咱心忧虑。吕爱卿所言有理,速发赈灾粮,务使灾民得济,勿使饿殍遍野,确保浙地安稳。”
朱元璋言罢,目光投向胡惟庸,道:“胡卿,咱命你速选得力钦差,即刻前往浙江巡视灾情。务必详查受灾实情,赈济粮款发放有无弊端,皆要据实奏报。此乃关乎民生之大事,你当谨慎为之,不得有丝毫懈怠。”
胡惟庸赶忙出列,躬身领命:“陛下放心,臣定当尽心挑选贤能,不负圣恩。”
朝罢,胡惟庸径首招来一吏部官员。此人平日里与胡惟庸往来颇为密切。
胡惟庸低声吩咐道:“圣上命吾选派钦差巡视浙江灾情,今着你担此重任。浙江之行,诸多事宜需谨慎处置,凡事多与吾通气,莫要自专。赈灾诸事,面上功夫亦要做好,不可令圣上有丝毫不满。”
那官员忙不迭躬身应诺:“大人放心,下官定不辱使命。”
那吏部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