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惟庸自忖,连那常遇春皆己为其挫败,岂会拿捏不住沐英与李文忠乎?
福建之地,其最要者,乃产盐也。今虽有新辟之粮食基地,然福建收入之大宗,仍在于盐。胡惟庸之所以豢养海寇与倭寇者,实欲于福建盐业之中,分得一杯之羹也。
诚然,今福建己有新立之粮食基地,且此基地所产之粮颇丰,实乃一大肥美之物。自古迄今,衣食住行皆为稳固之收入之源,断不可轻易弃之。
以国家计之,福建倭患若得平靖,于百姓有益,于福建一地之经济亦大有裨益。然若此,胡惟庸欲于福建敛财,便得多费周章,难如今日这般轻易。身为中书省右丞相之胡惟庸,觉此非其所愿也。
若有可为,胡惟庸实欲将沐英与李文忠调离福建,使他淮西勋贵代之,接沐英、李文忠之职。如此行事,想必便利不少。
未几,有奏报传至朝廷,言西藏之地,吐蕃部落不服大明,正举事作乱。
朱元璋令朝臣共议,该遣何人领军出征,以平吐蕃部落之乱。
李善长建言,可使邓愈出征,往平吐蕃部落之叛。
胡惟庸觉时机己至,遂建言,可使身处福建之沐英与李文忠,随邓愈往吐蕃平乱。今福建倭寇己清剿大半,可遣他人赴闽,接任沐英、李文忠之任。
刘伯温整了整朝服出列,躬身启奏道:“陛下,那西平侯与曹国公二人于福建之地治理倭寇一事,着实多有建树。依臣之见,切不可同时将二人调走。若有他处需用,抽调其中一人即可。如此,既能保福建抗倭诸事稳步推进,亦能应别处所需,还望陛下圣裁。”
朱元璋颔首,开口道:“准爱卿所奏,便依此行事。着吏部依例调配,不可有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