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亦不为过。
今大明初立,朱元璋声望如日中天,孔家尚乏充裕之时渗透朝堂。
若此时激怒朱元璋,彼等这圣人之家,恐将遭灭顶之灾。
若为大明后续君主,孔家或尚有把握令其有所忌惮。
然当下,实无此底气。
以圣人之名,不过能诓骗些愚昧之辈。
于真正清醒者而言,此等虚名,焉能抵得过屠刀?
孔希举当即修书一封,使人送往辽东。
常孤雏得孔希举书信后,冷笑一声道:“这老儿倒是能看清形势。
既如此,也无需做得太过决绝。
当下,辽东发展方为重中之重。
这孔家,日后再徐徐处置不迟。”
常孤雏亦修书一封,回复孔希举。
孔希举接到常孤雏之信,不禁长舒一口气,暗自思忖:“这常孤雏倒非莽撞之徒,看来对我孔家还是有所忌惮。
如今双方各退一步,就目下情形而言,倒也适宜。”
孔希举复向常孤雏提及,愿使孔家襄助其于辽东加速学堂营建之事,却遭常孤雏峻拒。
常孤雏言辞明晰:“既己予你颜面,便安分守己,莫要得寸进尺,亦勿将算计打到辽东。
否则,吾不介意即刻予孔家一刀。”
孔希举得常孤雏之回复,心内愤懑难平,却也只得强自隐忍。
当下双方强弱悬殊,唯有暂压怒火,以待日后再作筹谋。
自孔家屈从妥协之后,辽东与山东间之商贸往来,遂生变矣。
诸多山东资金,纷涌入辽东,以襄助辽东之建设。
其间,以孔家及其门生故吏参与尤多。
纵辽东官府政策严明,纵使商贾、士绅豪族注资襄助建设,然欲从中获利,实非易事,且于彼等外商,限制诸多。
即便如此,孔家仍给常孤雏颇大颜面。
对此,常孤雏未作表态。
彼岂会因孔家如此示好,便对其另眼相看。
届时,该为对手依旧为对手。
既对方送资而来,常孤雏亦不推辞。
待日后清算之际,分毫亦不会少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