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初元年(公元237年)的春天,正月壬辰日,山茌县传来一则令人震惊的消息:有人声称看到了黄龙现身!这一消息迅速传遍朝野,在古代,黄龙被视为祥瑞之物,它的出现被认为是国家兴盛、君主圣明的象征。!优!品·晓-说′罔! ¢已/发^布!罪*辛,章^結·于是,有关部门赶忙上奏,认为魏国得到了地统,按照传统,应该以建丑之月(农历十二月)为正月。曹叡听后,陷入沉思,他想起自己在东宫时就曾着论,认为五帝三王虽同宗同源,但礼仪制度并不沿袭,正朔也应该做出改变,以此来彰显魏国接受天命的运势。如今黄龙现身,或许正是上天给予的启示。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曹叡决定顺应天意。三月,他正式下令确定新的历法,并将年号改为景初元年,从四月开始执行新历。
(《魏书》记载:当初,魏文帝曹丕即位时,因为是接受汉朝的禅让,所以沿用了汉朝的历法,没有进行更改。曹叡在做太子的时候就曾写文章论述,认为应该改变历法。等到他即位后,这件事一直搁置了很久。后来,史官再次上奏说应该更改历法,曹叡这才下诏让三公、特进、九卿、中郎将、大夫、博士、议郎、千石、六百石等各级官员广泛讨论,大家的意见并不统一。曹叡依据古代典籍,在甲子日下诏说:“太极在天上运转日月星辰,元气在地下流转三统五行,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所以孔子编写《春秋》时,在三微之月(农历十一月、十二月、正月),每个月都记录称王之事,以此表明三正(夏正、殷正、周正)交替为首的道理。如今推算三统的顺序,魏国得到地统,应当以建丑之月为正月。考察各种典籍,这个道理是很明确的。现在把青龙五年三月改为景初元年四月。” )
随着历法的更改,魏国的服色、祭祀等制度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_k!a!n`s,h_u+a?p.p?.¨n`e?t?在服色方面,崇尚黄色;祭祀用的牺牲(祭品)选用白色;打仗时乘坐黑鬃白毛的马;军旗方面,行军打仗时使用大红色的旗帜,朝会时则使用大白旗。(臣裴松之按:魏国以土德自居,按照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土对应黄色,所以服色崇尚黄色。魏国采用殷朝的历法,以建丑之月为正月,所以在牺牲和旗帜的使用上,都遵循殷朝的礼仪。《礼记》中记载:“夏后氏崇尚黑色,所以打仗时乘坐黑马,祭祀用黑色的牺牲;殷人崇尚白色,打仗时乘坐白马,祭祀用白色的牺牲;周人崇尚红色,打仗时乘坐赤毛白腹的马,祭祀用赤色的牺牲。”郑玄解释说:“夏后氏以建寅之月为正月,万物初生时颜色为黑色;殷朝以建丑之月为正月,万物发芽时颜色为白色;周朝以建子之月为正月,万物萌芽时颜色为赤色。翰,就是白色的马,《易经》里说‘白马翰如’。《周礼》中规定巾车之职,‘朝会时树立大红色的旗帜,打仗时树立大白旗’,这就是周朝用正色的旗帜用于朝会,用前代的旗帜用于打仗。如今魏国采用殷朝的礼仪,改变了周朝的制度,所以朝会时树立大白旗,打仗时使用大红色的旗帜。” )同时,将原来的《太和历》改为《景初历》。虽然新历中的春夏秋冬四季和月份与之前的正岁有所不同,但在举行郊祀、迎接节气、祭祀祖先、天子巡视、打猎、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等重要活动,以及颁布时令、确定中气早晚、安排百姓农事等方面,都按照新历中以正岁斗建为依据的顺序来执行。
五月己巳日,曹叡结束了在许昌宫的停留,再次回到洛阳宫。为了安抚民心,彰显皇恩浩荡,己丑日,他宣布大赦天下。然而,平静的京都却在六月戊申日遭遇了一场地震。大地的震动让房屋摇晃,百姓们惊慌失措,四处奔逃。¨丸,夲?神*栈· +嶵?芯/璋′截-更\薪·快!这场地震给京都带来了不小的恐慌,许多人担心这是上天对国家的警示。
己亥日,曹叡对朝中重臣进行了新的任命,他任命尚书令陈矫为司徒,尚书右仆射卫臻为司空,希望他们能在新的职位上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贡献力量。丁未日,朝廷对地方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从魏兴郡划出魏阳,从锡郡划出安富,再加上原有的上庸,合并为新的上庸郡。同时,撤销锡郡,将锡县并入魏兴郡。这样的调整旨在优化地方管理,更好地掌控地域局势。
之后,有关部门向曹叡上奏了宗庙和祭祀乐舞的事宜。他们认为,武皇帝曹操拨乱反正,开创魏国基业,应尊为魏太祖,祭祀时使用《武始之舞》;文皇帝曹丕顺应天命,接受汉朝禅让,登基称帝,尊为魏高祖,祭祀乐舞为《咸熙之舞》;而曹叡在位期间,推动国家建设、制定各项制度,使国家繁荣发展,应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