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如何,都要速战速决拿下信阳城。
半个时辰后,张献忠一马当先,身骑一匹高大的黑色骏马,随后只见他大手一挥,高声喊道:
“出发!”
随即,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地朝着信阳城进发。
一时间,尘土漫天飞扬,马蹄声、脚步声交织回荡,好似一首气势磅礴的战歌,在这酷热难耐的大地上奏响。
与此同时,信阳! 信阳城的规模其实并不算大,城内人口不过三万,相比于河南的其他城市,多少显得有些冷清。
如今驻扎在此的官兵,皆是从别处紧急抽调而来的。
原本驻守此地的官兵,早就在和李自成以及张献忠的战斗中消耗殆尽。
此时驻守这里的将领名叫汪乔年,他出身科举,在天启二年考中进士,初入官场时担任刑部主事,之后在官场上一路摸爬滚打,最终担任郎中一职。
后来,因为母亲不幸去世,他遵循孝道,回乡守孝。
崇祯二年的时候,他以工部郎中的身份被重新启用,凭借着自身出色的治理能力和良好的品行,一路稳步升迁,先后担任青州知府、登莱兵备副使、平阳知府等职。
直至后来升任右佥都御史,巡抚陕西、河南。
由于原本的三边总督傅宗龙在项城战败被杀,局势危急,汪乔年临危受命,接替其职位,总督三边军务。
汪乔年十分清楚当下局势的严峻,因此上任之后,立刻四处奔走,收拢召集那些散亡的士兵,又调集边防部队,好不容易才凑起了三万人,用以防守河南。
不过此刻,大部分人马都被派去对付李自成了,仅剩下五千兵马留守信阳。
这天,汪乔年如往常一样,正带着士兵在城内巡逻,此时烈日高悬,酷热难耐,汗水湿透了他的官服,可他依旧没有停留。
突然就在这时,一个小兵慌慌张张地跑了过来,由于跑得太急,连行礼都顾不上了,而是直接气喘吁吁地说道:
“大人,大事不好,城外发现一支军队,从旗号和穿着判断,看样子像是张献忠的队伍。”
“什么?张献忠?”
听到这话,汪乔年的脸色瞬间变得凝重起来,仿佛被一层寒霜笼罩。
他心里清楚,张献忠此番前来,恐怕是要对信阳城动手了。
这对他而言,无异于晴天霹雳!
毕竟张献忠的队伍虽说大多是农民军,但人数众多,更何况这家伙跟李自成一样,到处宣扬“义军来了不纳粮”之类蛊惑人心的口号。
这使得城内百姓有时难免对他们心生向往,一旦人心不稳,城防便岌岌可危。
想到这儿,汪乔年不再迟疑,果断对着身边的亲兵下令:
“你即刻带领一队人马,兵分六路,火速前往附近求援。”
“不管遇到了哪路兵马,务必让他们尽快赶来救援信阳。”
“记住,一定要快!”
亲兵神色一凛,大声应道:
“遵命!”
随后便带着一群士兵,如离弦之箭般迅速出了信阳城,朝着四面八方疾驰而去,马蹄扬起的尘土久久未散。
本来按照正常情况,每个省份的兵力都有固定驻扎区域,求援只需前往附近驻地即可。
但河南的状况比较特殊,因为伴随着李自成和张献忠的肆孽,河南此时早已乱成一锅粥了,各处兵力调动频繁,毫无固定驻扎点可言。
官兵和起义军四处奔波,时而官兵追着起义军打,时而起义军追着官兵打,行踪飘忽不定。
这就导致汪乔年根本不清楚周围有哪些友军,只能寄希望于碰运气了。
遇到哪支军队,就让哪支军队前来救援。
紧接着,汪乔年赶忙登上城楼,城楼之上烈日炙烤,热浪滚滚,但他却毫不在乎,而是亲自指挥让各处官兵做好迎战农民军的准备。
同时在心中暗暗祈祷,盼望着援军能尽快赶到,守住这座城。
约莫过了半个时辰,张献忠率领的大军终于抵达信阳城下。
当看到眼前这座小城时,张献忠骑在马上忍不住仰头大笑出声。
在他看来,信阳城比他之前打下的襄阳城可要小得多了,城内驻扎的兵力也不多,拿下这座城池简直易如反掌。
想到这儿,张献忠随即面色一沉,高声下令道:
“攻城!”
伴随着他下达命令,身后的大军也是迅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