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宴过后,贾诩被安排在府中最好的客房休息。!q\d?h~b_s¢.!c?o,m\他站在窗前,望着长安城的夜色,心中思绪万千。张济的反应基本在他预料之中——这位割据将领确实急需外援,但同时也野心勃勃,不会轻易臣服于任何人。
“贾先生还未休息?”一个年轻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贾诩转身,看到一名约二十出头的年轻将领站在门口,面容与张济有几分相似,但眼神更为锐利。贾诩认出这是张济的侄子张绣,据说颇有勇略。
“原来是张公子。”贾诩微笑拱手,“不知深夜来访,有何见教?”
张绣走进房间,随手关上房门,声音压得极低:“贾先生,我叔父为人直率,容易被表象所惑。但我却想知道,袁绍……或者说袁昊,真正的目的是什么?”
贾诩眼中闪过一丝赞赏,这位年轻人比其叔父更为敏锐。他故作惊讶:“张公子何出此言?袁公诚意十足,何来其他目的?”
张绣冷笑:“十万石军粮不是小数目,袁绍为何如此大方?仅仅为了牵制曹操部分兵力?贾先生,明人不说暗话,袁昊派你来,恐怕另有所图吧?”
贾诩沉默片刻,突然笑了:“张公子果然慧眼。不错,袁昊公子确有更长远的打算。_h*o?n`g\t\e·x?s~..c~o~m/”他走近张绣,声音几不可闻,“公子可曾想过,若袁公击败曹操,下一个目标会是谁?”
张绣瞳孔微缩:“你是说……”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贾诩意味深长地说,“袁昊公子欣赏张将军与公子的才能,希望将来能有更深入的合作。”
张绣脸色阴晴不定,最终沉声道:“贾先生,夜深了,您早些休息吧。”说完转身离去,但贾诩知道,自己的话已经在这位年轻将领心中种下了种子。
次日清晨,贾诩向张济辞行。张济亲自送至城门,态度比昨日更为热络。
“文和兄,回去告诉袁公,张某静候佳音。”张济握着贾诩的手,眼中满是期待。
贾诩郑重拱手:“将军放心,诩必不负所托。不过……”他环顾四周,压低声音,“近日或有流言蜚语,望将军勿信小人挑拨。袁公对将军,绝无二心。”
张济大笑:“文和兄多虑了!张某岂是耳根子软的人?”
贾诩微笑点头,翻身上马。离开长安城数里后,他回头望了一眼那座曾经辉煌的城池,嘴角浮现出一丝难以察觉的冷笑。
“贾先生,我们接下来去哪里?”护卫首领问道。£¥如}¥文¤网· ?<免>D费{阅·D#读1-
贾诩收回目光,淡淡道:“回邺城复命。不过……”他从怀中取出一封密信,“你先派快马将此信送往河内,交给袁昊公子。”
护卫接过密信,小心收好:“先生还有其他吩咐吗?”
贾诩望向远方,眼中闪烁着深邃的光芒:“告诉公子,张济可用,但不可久用。他的侄子张绣……需格外留意。”
离开长安三日,贾诩的队伍已过潼关。秋日的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洒在官道上,贾诩却无心欣赏沿途景致。他轻抚长须,目光落在远处一名疾驰而来的骑兵身上。
“先生,是送信的人回来了。”护卫首领低声道。
骑兵勒马停在贾诩面前,抱拳行礼:“禀先生,信已送到河内。袁昊公子命属下带回口信。”
贾诩微微颔首,示意护卫退开。骑兵凑近,声音压得极低:“公子说:‘文和苦心,吾已尽知。张绣之事,自有安排。邺城相见,再议大计。’”
贾诩眼中闪过一丝满意,挥手让骑兵退下。他望向东北方向——那里是邺城,袁绍的大本营,也是权力交织的漩涡中心。
“加快速度,三日内必须赶到邺城。”贾诩轻夹马腹,心中已开始盘算如何向袁绍复命,又如何应对那位野心勃勃的袁昊。
邺城,大将军府。
袁绍正与几位谋士商议军务,听闻贾诩归来,立即召见。贾诩整了整衣冠,踏入议事厅时,目光迅速扫过在场众人——田丰、沮授、审配、逢纪,袁绍的核心谋士几乎全在。
“文和辛苦了!”袁绍起身相迎,这位北方霸主虽已年近五旬,却依然气度不凡,眉宇间透着威严,“张济之事如何?”
贾诩深施一礼:“托主公洪福,张济已答应配合我军行动。只需十万石军粮,便可令其在西线牵制曹军。”
袁绍大喜,抚掌笑道:“好!文和果然不负所托!十万石军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