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_3\3*k~s¢w·.\c¢o¨m_
比如推出家庭版和商用版,商用版加大容量,同时强化内部结构,让它能够适应高强度的使用环境。”
大家听了小钱的提议,纷纷点头表示认可。
一时间,科研室里充满了讨论的声音,每个人都在为改进产品出谋划策。
为了优化热风循环路径,李辰溪带领着团队开始了艰苦的探索之旅。
他们来到科研室的白板前,各种颜色的记号笔在白板上飞舞,不一会儿,空气炸锅内部结构的示意图便布满了整个白板。
从发热管的位置、风扇的朝向到风道的走向,每一个细节都被反复讨论和推敲。
李辰溪站在白板前,指着风道的线条,神情专注地说道:“大家看,目前我们这个风道设计,让热风在炸锅内的流动不够均匀。
尤其是在食物较厚的部位,热量很难深入进去。
这就导致了肉类内部不易熟透的问题。
所以,我们得想办法让热风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包裹食物,使热量均匀分布。”
团队成员们纷纷围拢过来,各抒己见。
负责流体力学研究的小孙托着下巴,思考了一会儿后说道:“我觉得我们可以尝试把风道形状从直线型改为螺旋型。
这样一来,热风在炸锅内就能形成更复杂、更均匀的气流,说不定就能解决热量分布不均的问题。”
李辰溪听后,眼睛顿时亮了起来。
他连忙拿起笔,在图纸上画出了螺旋风道的草图,一边画一边分析道:“小孙这个想法很不错啊!螺旋风道确实能延长热风在炸锅内的路径,增加与食物的接触时间。
但是,我们还得考虑如何确保热风的流速和压力在合适的范围内。
如果流速太快或者压力过大,可能会影响加热效率;反之,如果流速太慢或者压力太小,又达不到理想的加热效果。”
接下来的几天里,团队成员们都一头扎进了实验室。
实验室里灯火通明,各种仪器设备有条不紊地运转着。
他们制作了多个不同形状风道的空气炸锅模型,准备利用专业的风洞测试设备,模拟炸锅内的热风流动情况。
每次测试前,大家都会小心翼翼地将模型安装好,然后目不转睛地盯着仪器上的数据,就像守护着珍贵的宝藏一样。
当测试开始时,烟雾在风道内缓缓流动,大家的眼睛紧紧跟着烟雾的轨迹,不敢有丝毫懈怠。
他们仔细观察着热风的循环效果,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一次测试中,采用螺旋风道的模型虽然让热风在炸锅内的分布有所改善,但在食物边缘部分,却出现过热的现象。
负责数据分析的小刘皱着眉头,仔细研究着测试数据,说道:
“看来单纯改变风道形状还不够啊!我们还得调整风扇的转速和角度,让热风的流速和方向能够更好地匹配食物的加热需求。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热量的均匀分布。”
于是,团队又开始了对风扇的优化工作。
他们在实验室里忙碌着,制作了可调节转速和角度的风扇装置,然后将其安装在空气炸锅模型上再次进行测试。
李辰溪亲自操作测试设备,他的眼神中充满了专注和坚定。
他小心翼翼地调整着风扇的参数,同时密切观察着食物的加热情况。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每一次调整都伴随着大家的期待。
经过数十次的尝试,他们终于找到了一个较为理想的风扇设置:风扇以特定的转速运转,角度微微向上倾斜。
在这样的设置下,吹出的热风能够均匀地覆盖食物,即使是食物较厚的部位,热风也能有效地穿透进去。
然而,李辰溪并没有满足于此。
他深知,炸制不同种类的食物时,对热风的需求是不同的。
为了实现更精准的加热控制,他们决定在空气炸锅内安装多个温度传感器。
这些传感器就像忠诚的卫士一样,实时监测着食物不同部位的温度。
然后,通过智能控制系统自动调节风扇转速和风道内的阀门,以改变热风的流量和流向。
在无数次的试验和改进过程中,科研室里的气氛既紧张又充满希望。
每一次失败都没有让大家气馁,反而更加坚定了他们解决问题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