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的事儿。
这次修路,前前后后仔细算下来,得要三千块钱。”他的声音洪亮,在大槐树下回荡着。
此话一出,人群瞬间炸开了锅。
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议论纷纷。
“三千块钱?这可不是个小数目啊!”一个中年汉子皱着眉头,大声说道。
“是啊,要是都让咱们村民出,每家每户不得摊三十块钱啊!这可有些吃不消。”一位大娘也跟着附和道,脸上满是担忧。
担忧的声音此起彼伏,甚至有一小部分人打起了退堂鼓,小声嘀咕着:“其实这路不修也行吧,这么多年不也这么走过来了嘛。”这话一出口,竟有不少人纷纷点头表示赞同,人群中一阵骚动。
老支书看着议论纷纷的村民,生怕局面失控,被这股消极情绪带偏。
他连忙抬起双手,向下压了压,大声说道:“大家先别急,听我把话说完!这次修路,每家每户只需要出十五块钱,剩下的钱,从加工厂和养殖场的盈利里出。”他的声音提高了几分,试图盖过众人的议论声。
听到这个消息,村民们的议论声渐渐小了下去。
大家在心里暗自盘算,十五块钱虽说也不是一笔小数目,但咬咬牙,还是能够承受的。
而且,修路可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好事,只要在承受范围之内,大家还是很乐意支持的。
尤其是那些深受烂路之苦的人,比如李志明,对此更是感同身受。
他想起自己平日里走在那坑洼不平的路上,深一脚浅一脚的艰难,就觉得这路非修不可。
老支书见大家情绪逐渐稳定下来,接着说道:“既然大家都没什么意见,等会儿,就由志明上门,到每家每户收取这十五块钱。
咱们修路,是为了咱李家庄的未来,路修好了,以后大家出行方便,村子发展也更有盼头。”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话语也充满了感染力。
李志明站出来,挺直腰杆,大声说道:“等会儿就麻烦大家啦!”他的声音充满了干劲,仿佛已经迫不及待地要去完成这项任务。
见该说的都说完了,村民们便陆陆续续各自回家。
李志明看着大家离去的背影,想着赶紧上门收钱,把这事儿落实了。
就在这时,李辰溪伸手拦住了他,说道:“志明哥,你就打算这么空手去吗?”他的脸上带着一丝疑惑和关切。
李志明一脸疑惑,反问道:“辰溪,收钱不就直接去嘛,还需要带啥东西?”在他看来,不过是上门收钱,空手去并无不妥,他实在不明白李辰溪为什么会这么问。
李辰溪耐心解释道:“志明哥,你想想,村里将近一百户人家,你要是空手去,能清楚记得哪家给了钱,哪家还没给吗?而且,保不准有些村民一时间拿不出十五块钱,说要缓几天再给,到时候你咋记?”他说得头头是道,条理清晰,每一个问题都切中要害。
老支书在一旁听到这番话,点了点头,心想还是李辰溪考虑得周到。
于是说道:“志明,你就按辰溪说的做吧。”他的语气中带着几分认可和信任。
李志明听了李辰溪的解释,也意识到是自己考虑欠妥。
他赶忙转身回家,拿了一张纸,又找了一个专门用来装钱的袋子。
他一边找东西,一边在心里暗自佩服李辰溪的细心,想着自己以后确实得多向他学习。
准备妥当后,李志明拿着纸,挨家挨户地去收取修路费用。
每到一户人家,他都满脸热情,详细说明来意。
村民们大多十分配合,纷纷爽快地拿出钱来支持修路。
李志明每收到一笔钱,便在纸上工工整整地写下对方的名字,这样一来,就能清晰地知道还有谁家没交钱了。
他的字迹工整,一笔一划都仿佛在记录着大家为村子做出的贡献。
他来到王大爷家,只见王大爷正坐在院子里,熟练地编着竹筐。
那竹筐在他的手中,如同一件正在雕琢的艺术品,一点点成型。
看到李志明进来,王大爷停下手中的活儿,笑着问道:“志明啊,这修路的事儿,真能成吗?”他的眼神中带着一丝担忧,毕竟修路可不是一件小事。
李志明笑着回应道:“王大爷,您就放一百个心吧!大家都齐心协力的,肯定能成。
等以后路修好了,您出门卖竹筐也方便多了,能多赚不少钱呢。”他一边说着,一边比划着,试图让王大爷更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