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灵踪》
楔子
鸿蒙初开时,天地间浮荡着清浊二气。`x~q?u·k?a_n.s.h¢u*w-u/.-c?o′m!清气上升为天,凝作日月星辰;浊气下沉为地,化出山川草木。神农氏踏遍九州,尝百草而知性味,却唯独对一种扎根黄土、叶间常绕黄气的灵草惊叹不已——此草吸太阴之精,纳坤土之华,根茎坚如老玉,断面显金纹,嚼之甘温入脾,竟能补人身亏耗之气。先民见其色黄质坚,称其“黄耆”,后演为“黄芪”。殊不知,这味“补气圣药”的背后,藏着几段关乎天地法则、人间大爱与药道玄机的传奇。
上卷
第一回 瑶池黄炁芝 炎帝授人间
昆仑之墟,瑶池之畔,曾生有一株“黄炁芝”。其茎似玉管,叶如翠羽,每至春分秋分,叶尖便凝出米粒大的黄气珠,晨露沾之则坠,入土即化青烟。此芝吸北斗之精,饮瑶池之水,历三千年方得灵性,能辨人间阴阳失衡。
彼时炎帝尝百草,一日误入昆仑秘境,见黄炁芝叶间黄气流转,与天地间的土行之气隐隐相和,知是异宝。^k_a!n¨s\h?u\z¢h¨u-s/h.o,u~.*c′o^m?正欲采摘,芝叶忽展,化作青衣童子,稽首道:“吾乃天地土气所聚,知人间多有气虚体弱者,若能入凡尘,或可济度。”炎帝大喜,以赭鞭轻触其根,那芝便化作数粒金黄种子,落入其袖中。
归途行至陇西,炎帝见此地黄土层厚,脉气中藏火土相生之象(按五行,火生土),便取一粒种子播下。刹那间,地脉震动,黄芽破土,三日长至尺许,根茎已具人形,叶间黄气比瑶池时更盛。炎帝抚草叹曰:“汝承天之气,接地之精,当为补药之长。”遂传下栽种之法:春三月宜下种,顺木气生发(春属木,草木萌动);夏月需引水润根,助火气长养(夏属火,万物繁茂);秋分时采挖,应金气收敛(秋属金,果实成熟);晒干后藏于陶瓮,顺水气闭藏(冬属水,万物归藏)。
此后,陇西黄芪渐成气候。有医者发现,此草味甘(五味中甘入脾),性温(四气属阳),入脾肺二经,凡遇气短乏力、自汗不止者,取三五钱煎服,不出三日便觉气力渐生。百姓不知其名,因见炎帝播撒时黄气萦绕,便呼为“黄气草”,后经文人润色,方定名为“黄芪”。
第二回 轩辕箭化芪 北疆显神威
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九战不胜。蚩尤善呼风唤雨,麾下天狗能吞日月,将士们久战之下,多感气虚力竭,连拉弓都觉臂软。.k?a\n′s¨h+u\w_u~.?o′r*g\一日,黄帝引箭欲射蚩尤,却被天狗从云端飞下,一口咬住箭杆。那箭本是取昆吾山赤金所铸,沾过雷火之气,竟被天狗咬断,断箭坠入西海之滨(今内蒙古境内)。
三年后,西海之畔生出一种异草:茎秆挺直如箭杆,叶片两两相对似箭羽,根呈黄白色,断面有放射状纹理,恰如箭杆的年轮。当地牧民见战马啃食此草后,喘息渐平,负重能力大增,便采来给疲惫的士兵煮汤。说来也奇,士兵们饮汤后,原本苍白的面色泛起红润,拉弓时臂力复生,竟能再战三百回合。
黄帝闻讯亲往查看,见此草生长之地,正是当年断箭坠落处,根茎深入土中三尺,似在汲取地脉火气(五行火生土,土养草木)。他抚草沉吟:“此草得我神箭之气,又纳北疆土精,性当温补。”遂命医官细研其性:发现其气微香,味微甜而带豆腥味(五味中甘为主,兼带辛香),入心经能补心气,入肺经可益肺气,恰合“气行则血行”之理。因与黄帝(轩辕氏)有关,牧民称其“箭杆花儿”,后谐音为“黄芪”。
从此,北疆黄芪成为军中专药。每逢秋冬(燥气当令,易伤肺气),军医必以黄芪配防风(相须为用,增强固表之力),煎汤让士兵饮用,竟少见风寒感冒者。这便是后世“玉屏风散”的雏形,暗含“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医理。
第三回 黄耆翁舍身 墓草救乡邻
东汉年间,恒山脚下有位姓黄的老翁,人称“黄耆翁”。他一生行医,尤擅辨识草药,见邻里多因劳作过度而气短浮肿(气虚水停之症),常叹息无良药可医。
一日,村里孩童在山崖边嬉闹,其中一童失足坠崖。黄耆翁年近七旬,仍奋不顾身扑过去拉住孩童,却因力竭与孩童一同坠下。幸得崖下树丛缓冲,孩童仅受轻伤,黄耆翁却头部触石,临终前指着崖边一株开黄花的野草,对围拢来的村民说:“此草……根可补……气……”
村民含泪将黄耆翁葬在坠崖处,次年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