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鑫能小说网 >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 《黄耆仙草记:从灵根初现到济世千秋》上卷

《黄耆仙草记:从灵根初现到济世千秋》上卷

初试锋芒医自汗,四气调和显奇功

回到青禾坞,戴糁先将那樵夫的病症记于《诊余录》:“樵夫张某,伐薪过劳,耗伤肺气,致自汗不止,动则气喘,舌淡脉弱。予生嚼药根半寸,一刻钟后汗止,气息渐匀。”这是黄芪的第一则病案,字迹间透着他难掩的欣喜。

次日,他将药根切片,置于陶锅中,以山泉水慢煎。药汤初成时呈淡黄,气如麦香,倒入粗瓷碗中,见液面浮着一层细密的泡沫,经久不散。他端给村西的李老汉:“此汤每日一剂,晨起温服。”李老汉半信半疑,饮下三日,竟觉夜里盗汗渐止,清晨起身时,腿也不像往日那般沉了,能扶着墙走几步。

“戴先生,这药汤喝下去,肚子里暖暖的,像揣了个小太阳!”李老汉复诊时,面色已添了几分红润,脉象虽仍弱,却比先前有力许多。戴糁摸脉笑道:“此药能‘固表’,就像给你的身子加了层挡风的墙,汗自然不流了;又能‘补气’,好比给田里加了肥,气血足了,人自然有力气。”

正说着,村东的王阿婆被孙儿再次搀扶而来,这次却能自己挪动脚步了,语声也清亮些:“先生,喝了您的药,夜里汗少了,今早还试着给孙儿烧了碗粥呢!”戴糁见她舌上已现薄苔,脉象较前有力,心中大安:“阿婆这是脾气渐复,能运化水谷了,再服几日,定能如常下地。”

他又遇一孩童患“遗尿症”,夜夜尿床,家长愁眉不展。戴糁诊为“气虚下陷,膀胱失约”,以药根配伍山药、莲子熬粥,连服半月,孩童遗尿渐止。他在病案后批注:“此药补肺气以提摄,益脾气以固涩,肺脾同补,气足则膀胱自固——此乃‘培土生金’之理也。”

第四部分:观其生长悟天道,依性命名传青史

春分过后,戴糁每日都去那片山坡观察药草。他发现此草极喜阳光,却又耐得住岩缝的阴凉,正如“土性”般兼容并蓄。春日里,它随“木气”而发,茎秆一日长一寸;夏日“火气”盛时,叶片舒展如掌,吸纳暑气化为津液;入秋“金气”肃杀,它却将养分尽数敛入根茎,花谢后结出细小的籽实,如粟米般金黄。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草完全合于自然之道。”戴糁摘下成熟的籽实,见其色黄如金,便知禀受“土中金气”,埋下后必能繁衍。他试着将籽实撒在村边的黄土田里,次年春日竟冒出嫩芽,只是长势比山中的瘦弱些,根茎也短了寸许。“看来它需得‘岩土相济’,方能得天地全气,这便是‘道地药材’的讲究。”

一日,邻村药农送来一株枯萎的“毒芹”,说有人误食后腹痛呕吐,求戴糁解救。戴糁见毒芹性寒,属“水气过盛”之毒,便取此药根茎与生姜同煎,让患者趁热服下。片刻后,患者腹中雷鸣,吐出水样物,腹痛渐止。“此药性温属土,土能克水,故能解寒毒。”他在《药解》中写道,“此乃五行相克之理,亦属‘相杀’之列。”

随着用药渐广,戴糁发现此药不仅能治气虚自汗,对“中气下陷”的脱肛、“气虚水肿”的腹胀也有奇效。村南的赵木匠患脱肛已半载,稍用力便肛门下坠,痛苦不堪。戴糁以药根配伍升麻、柴胡,三剂后竟能自行回纳。他叹道:“此药补气如地基,升麻、柴胡如千斤顶,二者相使,方能托举下陷之气,恰合‘七情’中‘相使’之义。”

看着患者们日渐康复,戴糁望着田埂上那片亲手栽种的药草,心中忽然明了:“此药补气如老者持家,虽不张扬,却能稳稳托住一身元气。‘耆’者,老也,智也,力也。它色黄,补土气,便叫‘黄耆’吧。”从此,“黄耆”之名,便在青禾坞流传开来。

(上卷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