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鑫能小说网 >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 《麻姑种麻黄》下卷

《麻姑种麻黄》下卷

一剂而愈。“此乃‘麻杏石甘汤’,”他对弟子道,“麻黄辛温发汗,石膏甘寒清热,一温一寒,相反相成,可见草木无绝对寒热,全在医者调配。”

下卷第四回:时珍踏遍山川考 本草纲目释源流

明代李时珍,为修《本草纲目》,踏遍名山大川,亲自考证每一味药材的源流。他对麻黄的记载存疑:为何《神农本草经》言其“生于沙原”,而南方丘陵也有生长?为何有的麻黄发汗力强,有的却温和?

,!

他溯着麻黄的传播路径,从江南到漠北,一路寻访。在麻姑种麻黄的五色石旁,见当地老人仍保留着“祭麻黄”的习俗:每年夏至,采第一茬麻黄时,要以酒祭石,口中念诵“麻姑金发,化草为仙,温通阳气,散寒救民”。老人说:“真正的‘仙麻黄’,根须如盘龙,茎秆有金纹,只有这漠北沙原的麻黄,才承了当年的仙露之气。”

李时珍对比南北麻黄:漠北麻黄茎粗、色深、辛味烈,南方麻黄茎细、色浅、辛味缓。他在《本草纲目》中写道:“麻黄,今处处有之,唯漠北者最良,盖其地沙性属火,得阳气最厚。”他还特别收录了民间用麻黄根止汗的验方:“有妇人产后自汗不止,用麻黄根与牡蛎同煎,三服而愈——此乃‘根收’之性,与茎之‘散’恰成阴阳。”

书成之日,李时珍望着窗外的麻黄,叹道:“麻姑种麻黄,非为仙名,而为济世。草木有灵,却需医者用心体察,方能不负天地造化。”这一番考证,终于将麻黄的“源流、性味、炮制、配伍”说得透彻,让这株仙药的“济世缘”,在人间扎得更深。

下卷第五回:乱世疫中显神效 麻黄再续麻姑愿

清末民初,北方爆发“百日咳”大疫,患儿咳得面红耳赤,甚至喘不过气来。当时西医束手无策,民间医者想起《伤寒杂病论》中的“麻黄汤”,却因患儿体虚,不敢用峻猛之药。

有位老中医,祖上曾得麻姑祠的残碑,碑上刻着“麻黄配杏仁,宣降相济;加蜂蜜,缓其燥烈”的口诀。他遂将麻黄蜜炙后,与杏仁、蜂蜜同煮,喂给患儿。药汤入口微甜,无呛喉之感,患儿服后,咳喘渐平,痰也渐渐咳出。老中医将此方传遍疫区,救活了数千名孩童。

病愈的百姓们,自发在祠堂供奉麻黄标本,旁边配着一幅画:画中麻姑立于云端,手中玉簪指向大地,地上麻黄丛生,金黄如浪。有人题诗:“千年仙种草,济世到如今;不是麻姑意,何来救苦恩?”

结语

从麻姑玉簪划沙,到神农辨性味,从张仲景创经方,到李时珍考源流,麻黄这株仙药,走过了从神话到人间的千年路。它的故事,哪里是“草木”二字能概括?那金黄的茎秆里,藏着阴阳平衡的医道;那辛辣的气息中,飘着麻姑未散的慈悲;那一本本医典里的记载,写满了医者“格物致知”的执着。

正如漠北老牧民所说:“麻黄不是仙药,是天地借给人间的‘阳气’,用得好,能驱散寒邪;用得偏,反伤正气。”这恰是麻姑种下麻黄的初心——草木有灵,却需人识其性、顺其理,方能成就“济世缘”。而这份“天人合一”的智慧,便是麻黄留给后世最珍贵的礼物。

赞诗

漠北沙原生异草,仙根来自玉簪划。

金茎承露通阳气,褐根凝津固命芽。

仲景方中驱寒疫,时珍笔下辨真邪。

千年济世缘未了,草木有灵映晚霞。

(全篇终)

喜欢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