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鑫能小说网 >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 《黄土坡上的“汗珠子草”》上卷

《黄土坡上的“汗珠子草”》上卷

扛着锄头下地了。虽然还有点虚,但比起前几天的半死不活,简直像换了个人。他第一件事,就是提着两斤红糖,去邻村谢张婆婆。

“张婆婆,您真是我的救命恩人!”李老栓把红糖放在炕桌上,作揖道谢,“那节节草,喝下去真管用,汗一出,啥毛病都没了!”

张婆婆正坐在阳光下晒暖暖,见他来了,眯着眼睛笑:“管用就好,这草啊,是咱黄土坡的性子,看着粗,心却热。”

李老栓蹲在张婆婆旁边,好奇地问:“张婆婆,这草到底叫啥名?总不能一直叫节节草吧?”

张婆婆往土坡上指了指,那里的阳光正好,照得黄土金灿灿的:“你看它茎秆一节一节,像马腿的骨头节,就叫‘麻’;它能让人出大汗,汗珠子像黄土坡上的金豆豆,就叫‘黄’。合起来,就叫‘麻黄’。”

“麻黄……”李老栓念叨着,觉得这名字真贴切,“麻黄,麻黄,黄土坡上的汗珠子,这名儿好!”

张婆婆又说:“这草啊,是咱土坷垃里长出来的救命药,可也有性子。体质弱的人不能多喝,喝多了会心慌;要是身上有汗还怕冷,那是虚,也不能用,用了会更虚。就像咱挑担子,得看自己的力气,别硬撑。”

李老栓点点头,把这话牢牢记在心里:“我记住了,张婆婆。这草救了我的命,我得让更多人知道它的好。”

回到村里,李老栓把自己被麻黄治好的事,跟相熟的人说了。有人不信:“野草能治病?怕不是你命大,自己好的吧?”也有人半信半疑,说:“要是真管用,我家那口子也受了风寒,能不能……”

李老栓二话不说,带着那人去后山采了麻黄,教他怎么熬,怎么喝。没过两天,那人就跑来找李老栓,笑着说:“老栓,真神了!我家那口子喝了,汗一出,咳喘就轻了,现在能下地做饭了!”

这事像长了翅膀,很快传遍了李家庄和周边的村子。有受了风寒的,都来找李老栓,问他麻黄在哪采,怎么用。李老栓从不藏私,带着他们去后山的土崖,教他们认麻黄:“看清楚了,茎秆带节,叶子碎如针,根须黄澄澄,长在背风的土坡上,这就是麻黄。”

他还教他们怎么熬:“砂锅最好,别用铜锅铁锅,会败药性;加红糖不光是为了甜,红糖能补气血,缓和麻黄的烈性子;喝了药得盖被子,让汗出透,但别出大汗,微微出汗就行。”

有个邻村的货郎,跟李老栓一样走南闯北,也得了风寒,用了李老栓教的法子,喝了麻黄汤,果然好了。他走村串户时,就把麻黄的事也传开了,说:“安塞李家庄的麻黄,能治那‘喘得直不起腰’的风寒,比县城药铺的药还灵!”

李老栓听了,心里美滋滋的。他每次去后山采麻黄,都会多培点土,拔拔周围的杂草,还特意留了些根,怕把草挖绝了。“这是咱黄土坡的宝贝,得护着。”他对媳妇说。

黄土坡上的风还在刮,可李家庄的人,再也不怕那“锁表”的寒邪了。他们知道,土崖下的麻黄,像个沉默的卫士,在那里扎着根,等着谁受了寒,就献出自己的茎秆,熬成一碗滚烫的药汤,逼出一身汗,把寒气赶跑。

而那句“麻黄生在土坡坡,寒邪见了打哆嗦”的俗语,也开始在安塞的黄土坡上,慢慢流传开来……

(上卷终)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