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鑫能小说网 >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 《风草记:草原麻黄传奇》下卷

《风草记:草原麻黄传奇》下卷

,竟和巴图总结的“虚人少用,配甘草补”不谋而合。

“你们怎么知道这些的?”阿古拉好奇地问。王掌柜说:“都是一代代医者试出来的,记在医书里,传给后人。”巴图听了,对阿古拉说:“你看,草原的法子,中原也有;中原的道理,草原也在用。医道不分南北,只要能治病,就是好道理。”

王掌柜想收购一批麻黄,带回中原。巴图却说:“草可以给你,但你得告诉中原的医者,这草性烈,用的时候得配甘草,虚人少用,不然会害人。”王掌柜感动地说:“巴图族长放心,我一定把您的话带到。以后我每年都来,给您带中原的医书,换你们的用药经验,好不好?”

从此,每年秋天,王掌柜的商队都会带来中原的医书,阿古拉跟着巴图,让懂汉字的萨满帮忙翻译。他们从医书里知道,麻黄能“利水消肿”,试着用它治草原上的“水肿病”,果然有效;还知道麻黄能“治风湿痹痛”,给那些常年骑马、关节疼的牧民煮药,也缓解了不少。

而中原的医者,也从王掌柜带回的消息里,知道了草原牧民“麻黄配甘草”“麻黄配黄芩”的用法,觉得很受启发。有本叫《伤寒杂病论》的医书,后来收录了麻黄汤,还特别注明“若喘者,加杏仁;若虚者,加甘草”,说不定就借鉴了草原的经验呢。

第七章:薪火相传,草原存药经

巴图七十岁那年,身子渐渐弱了。他把阿古拉叫到身边,指着毡房里挂满的草药说:“我这辈子,认了一种草,救了一群人,够了。以后,这些草就交给你了。”

阿古拉跪在爷爷面前,接过那本用兽皮做封面的笔记。笔记里,记着麻黄的生长规律:“三月发芽,七月采茎,九月挖根,向阳沙地产者佳”;记着配伍的诀窍:“麻黄配桂枝,发汗如烈火;配甘草,温和如春风;配黄芩,清热如夏雨”;还记着各种病例:“猎手帖木儿,寒邪裹热,麻黄加黄芩愈”“鲜卑老阿妈,体虚受寒,麻黄加甘草愈”……

巴图让阿古拉做的第一件事,是教各族牧民“圈地种麻黄”。这些年,来采麻黄的人越来越多,沙丘上的野生麻黄渐渐少了。“草原的草,采得多了会绝种,”巴图对阿古拉说,“咱得自己种,选好地,施牛羊粪,让它年年长,年年能救咱的命。”

阿古拉带着族人,在向阳的坡地上开垦出一片“药田”,撒上麻黄种子,浇上雪水,到了秋天,果然长出了一片绿油油的麻黄。他还在药田边立了块石头,刻着:“取之有度,用之有节,草木不绝,生生不息。”

这年冬天,草原又遇风寒,阿古拉用爷爷教的法子,带着年轻人们制药、配药,治好了无数牧民。有个匈奴部的少年,咳得直翻白眼,阿古拉给他用了麻黄配杏仁、甘草,三剂药就好了。少年的父亲送来一匹最好的马,阿古拉却没收,说:“药是草原的,治病是应该的。”

巴图躺在床上,听着外面传来的欢笑声,露出了笑容。他知道,自己没看错人,阿古拉不仅学会了认药、配药,更学会了草原医者的本分——不贪财,不藏私,把草木的恩情传给更多人。

临终前,巴图握着阿古拉的手,说:“记住,麻黄不是‘神草’,是‘草神’——草的神奇,来自咱的实践。以后不管遇到啥新病,都别怕,多试、多记、多琢磨,草原的草,总有能治它的。”

第八章:麻黄入典,青史留传说

阿古拉成了乌孙部的新族长,也是草原上最有名的“识草人”。

他把爷爷的笔记整理成一本《草原药经》,用兽骨和羊皮记录,详细写了麻黄的形态、生长、采集、炮制、配伍、禁忌,还画了各种病症的图,让不识字的牧民也能看懂。这本书在草原上流传,成了各族牧民的“救命书”。

有一年,中原的张仲景先生游历漠北,听说了麻黄的故事,还看到了阿古拉的《草原药经》。他被草原牧民的实践智慧深深打动,在编撰《伤寒论》时,特意收录了麻黄汤,并根据草原的经验,补充了“麻黄配甘草缓其烈,配杏仁助其喘”的用法,还注明“北方风寒甚者,麻黄可加量;体虚者,必配甘草、人参”。

从此,麻黄从草原的“汗草”,变成了中医经典里的重要药材,救治了更多的人。而草原上的牧民,依旧延续着用麻黄的传统,他们会在采麻黄时祭拜草原,会在给孩子用药时说:“这是巴图族长和阿古拉族长传下来的法子,能让咱在寒风里挺直腰杆。”

许多年后,阿古拉也老了,他带着孙子去那片最早发现麻黄的沙丘,指着丛丛麻黄说:“你看,这些草,一岁一枯荣,却总能在冬天给咱希望。它们教会咱:活着,就得像麻黄一样,扎根沙地,向阳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