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鑫能小说网 >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 《台芎·天台卷》(下卷)

《台芎·天台卷》(下卷)

粗壮油亮,如关西大汉;抚芎纤细清秀,似江南女子;台芎瘦长温润,像天台隐士,各有风姿。

有位北方医者见台芎瘦长,笑道:“这芎怕是营养不良?”末台不卑不亢地取来台芎汤,又取蜀芎汤,让医者品尝:“北方风寒重,蜀芎烈;南方湿热重,台芎润,各合其地,何谈营养?”医者尝后,点头叹道:“果然‘一方水土一方药’,台芎的清润,确非蜀芎能及。”

末台在《台芎种植谱》中总结:“台芎之性,在‘润’不在‘烈’;其功,在‘缓’不在‘速’;其用,在‘湿’不在‘燥’。认此本分,方得台芎真味。”他教后人:“种台芎,要像伺候天台山的雾,急不得,躁不得;用台芎,要像走天台的石阶,稳不得,快不得。”

清末民初,天台山的台芎仍在种植,只是产量远不及蜀芎、抚芎。上海开埠后,西洋药涌入,台芎的销路渐窄,却在雾芎村顽强地活着——村里的老人仍用它治湿头痛,妇人仍喝台芎薏米粥,药农仍守着“雾凉房”阴干台芎,说:“这是咱祖上传的药,不管外面多热闹,咱得留着。”

结语

台芎的故事,是一部“守本分”的草木传。它生在天台山的云雾里,认了红黄壤的瘦、雾露的润,长成瘦长的模样,练就凉润的性子,虽知“力逊于川”,却在湿热头痛、湿阻经痛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从《本草蒙筌》的初载,到《本草纲目》的引录,它的名声不大,却从未缺席;它的产量不高,却从未断绝。这告诉我们:中医药的宝库,不仅有蜀芎这样的“明星药材”,更有台芎这样的“地域守护者”,它们不争高下,只认本分,在特定的水土里,为特定的人群,默默发挥着作用。

台芎的“逊”,不是弱点,而是顺应——顺应天台山的雾,顺应浙东的湿,顺应“力缓宜久服”的特性。这种顺应,恰是中医药“天人合一”的智慧:草木不必都长成参天大树,做一棵适合当地的小草,同样值得尊敬。

赞诗

天台云雾育台芎,瘦骨伶仃带雾浓。

不与蜀芎争烈气,独随浙湿显清功。

阴干留得三分润,配伍能驱百日壅。

本草虽言其力逊,一方水土一方宗。

尾章

如今的天台山,雾隐坡的台芎田仍有零星分布,多为雾芎村的老人种植。年轻人大都外出务工,却总在清明前后回来,帮着采挖台芎,说:“这是爷爷传下来的,不能断。”

浙东的中药房里,台芎虽不常见,却仍有备货,标签上写着:“台芎,产于浙江天台山,性凉,味辛,治湿热头痛、湿阻经痛。”老医者开方时,遇到湿热体质的患者,仍会写上“台芎”,说:“这药温温柔柔的,像天台山的雾,适合咱南方人的湿底子。”

它或许永远不会像蜀芎那样名满天下,却在天台山的云雾里,在浙东的湿土里,在一代代雾芎村人的记忆里,守着自己的本分——就像天台山的雾,不与日月争辉,却滋养了一方草木,护佑了一方生民,这便够了。

(下卷终)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