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鑫能小说网 >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 《贯芎·通脉卷》(下卷)

《贯芎·通脉卷》(下卷)

那脚夫面色青紫,小腹硬如石块,脉细涩如刀刮,知道是“气滞血瘀重症,兼气虚不运”——瘀血像堰塞湖,堵住了气血,而骨折失血,正气已虚,光用活血药,会耗伤正气,反而加重病情。

“得补气与活血同用,”贯生对父亲说,“气是血之帅,气足了,血才能动;血是气之母,血通了,气才能顺。贯芎能贯通,却需黄芪补气为后盾。”他取来贯芎,配伍黄芪、当归、桃仁、红花——黄芪大补元气,像给河道开闸的动力;当归补血,像给干涸的河道补水;桃仁、红花破瘀,像清理河道的淤泥;贯芎行气活血为君,像调度全局的舵手,让气血在补气的推动下,贯通瘀阻。

药汤煮得浓如酱汁,贯生让人撬开脚夫的牙关,一点点灌药。第一碗下去,脚夫的呼吸竟平稳了些;第二碗下去,小腹的硬块开始微微蠕动;第三日,他竟睁开了眼睛,能微弱地说话了。

“松了……肚子里松了……”脚夫喝到第七日,瘀血渐渐排出,色紫黑如墨,小腹也软了。贯生又调了方子,减桃仁、红花,加白芍、熟地,补气血,清余瘀。一个月后,脚夫竟能坐起来了,三个月后,能拄着拐杖走路,虽留下跛行,却捡回了一条命。

脚夫的家人送来一块更大的牌匾,写着“贯通生死”。镇上的刘郎中见了,对贯生拱手道:“贯生小哥,你这‘贯芎配黄芪’,真是神来之笔!我只知贯芎能活血,却不知它能借着补气的力,贯通到这般地步。”贯生道:“不是贯芎神,是‘气行则血行’的理神。贯芎的‘贯’,从来不是孤军奋战,得看配伍,看时机,看体质,才能贯通得恰到好处。”

第八回 贯生着书传贯道 通济声名贯南北

一晃十年过去,贯生已年近四十,成了通济镇的“贯神医”,“贯一堂”的贯芎,因疗效显着,成了南北客商争相求购的药材。他在前人的基础上,写成《贯芎贯通论》,详细记载贯芎的种植、炮制、配伍、禁忌:

“贯芎,三年生者佳,根茎粗壮,断面油点密者力强;酒制能增其温通,醋制能助其入肝;配羌活治上焦风寒头痛,配独活治下焦风寒痹痛,配柴胡治肝郁气滞,配黄芪治气虚血瘀;阴虚火旺者忌用,需配生地、麦冬制其燥……”

书中最核心的是“贯通三论”:一曰“气为贯之帅”,贯芎需借气之力,方能贯通;二曰“血为贯之基”,贯芎需以血为载,方能行远;三曰“络为贯之径”,贯芎需循经络之道,方能直达。这三论,把《珍珠囊》“贯芎”的“贯通”之意,讲得透彻明白。

金章宗明昌年间,太医局听闻通济镇的贯芎奇效,派使者来考察,见贯生的医案和《贯芎贯通论》,惊叹道:“此论补《珍珠囊》之未备,贯芎之‘贯’,被你讲活了!”遂将贯芎列为太医院贡品,“贯一堂”的名声,顺着运河,传到了中都(今北京)。

这年秋天,通济镇举办“药材会”,南北医者、药商齐聚,贯生在会上讲解贯芎的“贯通之道”,说:“人之气血,如运河之水,通则畅,滞则病。贯芎的妙处,不在‘破’,而在‘贯’——它不是硬砸开瘀滞,是像水流一样,顺着经络的缝隙,一点点渗透、贯通,这才是‘通则不痛’的真意。”

会后,有位南方医者问:“贯芎能贯南北吗?南方湿热,用它会不会燥?”贯生笑道:“南方用贯芎,可配茯苓、泽泻,利湿制燥;北方寒重,可配生姜、附子,助其温通。草木无定法,贵在应地、应人、应时,这才是‘贯通’的活法。”

医者们纷纷点头,带着贯芎的种子和贯生的医论离去。不久后,南方的医书里出现了“贯芎配茯苓治湿热瘀滞”,北方的药铺里多了“贯芎配附子治寒凝血瘀”,贯芎的“贯通”之道,真的“贯”了南北。

结语

贯芎的故事,是一部“通”的哲学。从《珍珠囊》的“贯芎”之名,到通济镇的实践,它的“贯通”,不仅是药效的彰显,更是中医“以通为和”的理念体现——气血贵通,经络贵通,天人贵通。贯生的探索,证明了“贯通”从来不是蛮力,而是巧劲:借气之力,循络之道,应人之异,合时之变。

它的辛香,是贯通的信号;它的配伍,是贯通的智慧;它的传承,是贯通的延续。从金代的通济镇到后世的药铺,贯芎默默散发着辛香,用“贯通气血”的本能,诉说着一个真理:最好的治疗,不是对抗,而是疏通;最好的智慧,不是固守,而是通达。

赞诗

贯芎一味贯三焦,行气活血破瘀牢。

上达巅顶通头窍,下至血海畅经潮。

配独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