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青禾带着村民,小心地挖取甘香藤的根——此时的根,经过秋露的滋养,已长得如手指般粗细,表皮褐中带紫,断面油润,甘香扑鼻。“挖根要选晴天,带点土,晾半干再藏,这样药性才不会跑。”青禾一边示范,一边讲解,“晾太干了,油点会瘪;太湿了,又会发霉。得干湿正好,像人的气血,不亏不溢。”
村民们将挖来的藤根埋在谷仓的沙土里,沙土要干湿适中,既能防潮,又能透气,这是祖母传下来的“冬藏”法子。“冬天主藏,草木的根在土里藏着,人的气血也得藏着。藏得好,来年春天才有精神。”青禾说。
入冬后,寒风呼啸,甘棠村的人爱喝点自酿的药酒暖身。青禾便取出秋收的甘香藤根,与当归、枸杞、杜仲一起,泡在米酒里。当归补血,枸杞滋阴,杜仲强腰,甘香藤根行气活血,四者相配,既能暖身,又能滋补,最适合冬天饮用。
酒坛埋在灶台边的土里,借着烟火气慢慢发酵。一个月后开封,酒香混着药香,醇厚得让人醉。村民们每日喝一小杯,原本冬天爱犯的关节痛、手脚凉,竟好了大半。有位常年气短的老人,喝了整个冬天的药酒,开春后竟能跟着年轻人上山砍柴了。
“这酒好就好在甘香藤根,”青禾对大家说,“它行气,能让当归、枸杞的补力走得开,不至于补得太滞;它甘润,又能让酒的燥烈缓和下来,补而不燥。这就是‘七情’里的‘相使’,藤根是‘使’,能让别的药更好地发挥作用。”
这天,青禾收到一封来自临安的信,是陆放翁寄来的。信里说,他将甘香藤的用法写进了《老学庵笔记》,还附了一首诗:“甘香藤下秋风里,采收根芽酿美酒。一盏能驱冬日寒,更藏元气待春透。”青禾捧着信,望着窗外的雪景,忽然觉得,这株无名的藤草,已经把甘棠村的故事,带到了很远的地方。
第八回 放翁重访甘棠村 奇草声名传四方
第二年暮春,四明山又开满了野花,陆放翁竟真的回来了。他卸了官,带着自己整理的《甘香藤用法》手稿,想亲眼看看这株“胜芎菊”的奇草。
青禾引他到药圃,此时的甘香藤,刚抽出新叶,嫩得能掐出水来,甘香弥漫在春风里。放翁蹲下身,仔细看着,像见了老朋友:“一年不见,它又长精神了。”青禾笑着递给他一杯新煮的甘香藤叶茶:“先生尝尝,还是去年的味道。”
放翁接过茶,喝了一口,闭目回味:“甘香依旧,只是这茶里,多了些不一样的东西。”青禾不解,他指着周围的村民:“多了人心的暖。去年我喝这茶,只觉药好;今年再喝,才懂这药的好,是因为有人用心待它,用心待人。”
他取出手稿,上面记着青禾四季用藤的法子,配着他画的藤草图,还有他搜集的古籍记载。“我想给它起个名字,叫‘甘香芎’,既记它的味,又不忘它‘胜芎菊’的意,你看如何?”放翁问道。青禾点头:“名字只是个记号,叫什么都行,只要大家记得它的好。”
放翁在甘棠村住了半月,每日跟着青禾采药,听她讲草木的性子,看她给村民治病。他发现,青禾从不用固定的方子,总是根据病人的体质、时节的变化加减药材:“给老人用,多加些甘润的;给年轻人用,稍增些辛散的;春天加薄荷,秋天加麦冬,这才是‘辨证施治’的真意啊。”
临走时,放翁在村头的石碑上题了诗:“四明山下甘棠村,有草甘香胜芎菊。春叶夏茎秋根实,疗疾济世赖斯物。口传心授非虚语,实践由来胜简牍。我来重访春风里,满村药香入新竹。”
村民们把石碑护起来,日子一天天过,甘香芎的故事,随着往来的客商、行医的郎中,渐渐传遍了浙东。有人照着放翁的记载去寻,有人凭着村民的口传去用,这株从石缝里长出来的奇草,成了许多人眼里的“救命草”。
结语
甘香芎的故事,是草木的传奇,也是人的传奇。它没有显赫的出身,却凭着“甘香胜芎菊”的本真,在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中,展现着顺应自然的智慧;它没有被写进煌煌大典,却借着口传心授的实践,与古籍记载遥相呼应,印证着“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真理。青禾的仁心,放翁的情怀,村民的实践,让这株寻常草木,承载了中医天人合一的大道——四气五味,是草木与天地的对话;性味归经,是草木与人的相知;七情和合,是草木与草木的相契。它的甘香里,藏着的不仅是药的功效,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密码。
赞诗
四明奇草出岩阿,甘香一缕透三焦。
春散湿邪叶含露,夏清暑气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