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鑫能小说网 >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 《芎叶仙汤记》下卷

《芎叶仙汤记》下卷

下卷

第五回 夏暑携湿酿沉疴 芎根初显藏锋力

入夏以来,天目山一带连降暴雨,少阳相火在泉之气与湿气交织,化作暑湿。+l/a+n\l_a¨n^w\e¨n+x!u^e^.\c¨o~m¢药坞村的暑热本是“接天莲叶无穷碧”的清爽,却变得闷如蒸笼,村民们渐渐染上一种怪病:先是四肢沉重,周身乏力,继而脘腹胀满,吃不下饭,有的还会呕吐清水,腹泻不止。

阿芎看着村人日渐消瘦,心中焦急。他记得祖父说过:“夏主心,暑易伤气,湿易困脾,脾失健运,则清气不升,浊气不降。”他试着用藿香、佩兰煮水给大家喝,虽能缓解一时的恶心,却治不了根本的乏力与腹胀。

这日,村东的孩童小石头上吐下泻,面色苍白,嘴唇发绀,母亲抱着他哭:“阿芎,石头都拉了三天了,喝了藿香水也没用,这可怎么办啊!”阿芎摸小石头的手心,凉而黏腻;看他舌苔,白厚而滑;听他肚子,咕咕作响如雷鸣。祖父曾说:“湿邪黏滞,若与寒邪相结,成寒湿困脾,需温化寒湿,兼以行气。”

他忽然想起药神托梦时说的“秋收其根”。此时已近立秋,后山的芎苗虽仍叶绿,但根部想必已积蓄了一夏的精气。阿芎连夜提着油灯往后山去,月光下,芎苗的叶片上凝着露水,茎秆挺拔如剑。他小心地在芎苗根部周围挖开泥土,一股更浓郁的辛香扑鼻而来——那是比芎叶更醇厚、更沉郁的香气,带着泥土的温润。

挖出的根茎呈不规则的结节状,表面黄褐,断面却白中带黄,密布着细密的纹理,像凝聚了整个春夏的日月精华。阿芎心中一动:“这根如此坚实,辛香沉厚,定能温通经脉,行气燥湿,比叶片更有力量。”他取了一小段根茎,其余的仍埋回土里,只留少许做种——他记得“秋收冬藏”的古训,此时采挖需留有余地,方能保来年生机。~d¢i.y-i,k¨a*n~s\h~u-.+c′o+m?

第六回 根茎配伍解脾困 七情和合见真章

回到村里,阿芎将川芎根洗净,用祖父留下的铜刀切成薄片,其质坚实,断面细腻,可见众多油点,那是药性最盛之处。他取了三片川芎,又抓了一把炒白术,几片干姜,放入陶罐中。

“阿芎,这白术和干姜是去年秋收的,你拿它们配这新挖的根,管用吗?”小石头的母亲在一旁问道。阿芎一边添水,一边解释:“祖父说,川芎辛温,能行气燥湿,入脾经;白术甘温,能健脾益气,燥湿利水;干姜辛热,能温中散寒,助脾运化。三者相配,川芎行气为‘君’,白术健脾为‘臣’,干姜散寒为‘佐’,正是‘相须’‘相使’的道理——川芎助白术运化,白术制川芎燥烈,干姜又能增强两者温化寒湿之力,这便是七情和合的妙处。”

陶罐在炭火上咕嘟作响,香气渐渐弥漫开来,那香气不再是芎叶的清透,而是沉郁中带着温暖,像冬日里的暖阳,能驱散骨子里的湿寒。阿芎舀出药汤,滤去药渣,汤色黄亮,带着淡淡的药香。

小石头喝了半碗,没过半个时辰,便不再呕吐,肚子也不叫了。到了次日清晨,他竟能下地跑动,还喊着要吃粥。这消息传开,村人纷纷来求川芎根配伍的药汤,阿芎都耐心调配:寒湿重者,多加干姜;气虚明显者,增白术用量;若兼有头痛,再添几片芎叶,让药力“上达头面,中入脾胃”。

有位老药农喝了药汤,抚着胡须赞叹:“阿芎这方子,比我年轻时听父辈说的‘芎术汤’还灵!书上说‘川芎行气开郁,上行头目,下行血海’,原来其根的力气,比叶更沉,能走到脾胃里去。”阿芎闻言,更信祖父“实践出真知”的话——父辈们虽没读过医书,却在日复一日的摸索中,掌握了草木配伍的精髓。

第七回 秋燥伤肺传疫疠 芎归同用通气血

秋意渐浓,天高云淡,本是“晴空一鹤排云上”的爽朗时节,却因五运六气流转,秋行燥令,金气过盛,肺金受邪,药坞村又起了新的疫病。^x-x.k`s^g?.+c¨o¢m/这次的病与春夏不同:村民多干咳无痰,咽喉干痛,甚至痰中带血,兼有头痛头晕,口唇干裂。

阿芎看着村人咳得撕心裂肺,心中明白:“秋属金,主肺,燥邪伤肺,肺失宣降,则干咳;肺开窍于鼻,其华在毛,燥邪伤津,故咽喉干痛,口唇干裂。而头痛者,乃燥邪化火,上扰清空,兼之肺金不宣,气血不畅所致。”

他想起祖父藏在樟木箱里的一束当归,那是去年秋天采的,根茎粗壮,断面黄白,带着浓郁的甘辛气。祖父说:“当归甘温,补血活血,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