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浅了些。清沅松了口气,可心里明白,这终究是权宜之计,没有阿胶,药效还是差了些。
“阿胶生于东阿,得济水之精,能补血止血,滋阴润燥,”清沅对船长说,“猪苓汤中,阿胶是‘舟中之舵’,能引诸药入血分,既防利水伤阴,又能止血。没有它,这船就少了方向。”船长急道:“那哪里能弄到阿胶?”清沅道:“最近的阿胶在洛阳城,需得快马去买。”
船长立刻派了两个水手,快马加鞭往洛阳城赶。清沅则守在船上,密切观察舵工的病情,每两个时辰诊一次脉,根据情况调整药量。她给舵工喂米汤、藕汁,补充津液,生怕利水太过伤阴。
夜里,清沅坐在船头,望着洛水悠悠流淌,想起《伤寒论》中“猪苓汤方”后的注脚:“阿胶三两,去皮,杵碎,烫消烊尽。”这简单的几个字,此刻却重如千钧。她忽然明白,仲景先师写下药方时,定是反复斟酌过每一味药的分量、用法,因为他知道,医者笔下的每一个字,都连着患者的性命。
第四回 阿胶至而重症愈 辨证悟透伤寒理
两日后,水手从洛阳城买回了阿胶。那阿胶呈方块状,黑褐色,质硬而脆,断面光亮,闻着有股淡淡的腥香。清沅取来一块,用黄酒浸泡,待其软化后,放在小陶锅里烊化,再兑入刚熬好的猪苓汤药汁中,搅拌均匀。
药汁呈暗红色,比之前加了龟板、生地的药汁更显温润。清沅亲自给舵工喂药,嘱咐道:“这药里加了阿胶,能止血滋阴,您喝了会舒服些。”舵工喝下后,果然觉得心头的烦躁减轻了许多,沉沉睡去。
次日清晨,舵工醒来,第一件事就是去小便,这次尿量明显增多,颜色也浅了不少,皮肤的瘀斑也淡了。“姑娘,您的药真是神了!”舵工感激地说。清沅诊其脉,细数之象已缓,舌红少苔也润了些,笑道:“这是阿胶的功劳。它能补血止血,滋阴润燥,正好补您被热邪耗伤的阴血。”
她趁机给船上的人讲解阿胶在猪苓汤中的作用:“猪苓、茯苓、泽泻、滑石都是利水药,像四位治水的壮士,能把水湿赶出去,但他们力气太大,容易伤着自己人——也就是人体的阴液。阿胶就像个温和的使者,既能帮壮士们赶水湿,又能保护阴液不被伤着,这便是‘利水而不伤阴’的精妙之处。”
船长听得连连点头:“原来一味药有这么大讲究。”清沅道:“《伤寒来苏集》说‘猪苓汤中阿胶,犹舟行水中之舵,无舵则舟覆,无阿胶则利水伤阴’,就是这个道理。不同的病症,阿胶的用量也不同,像舵工这样热伤血络的,就得重用;若是普通的水热互结,轻用即可。”
随着舵工的病情好转,洛水村的疫病也渐渐平息。清沅将这次的医案详细记录下来,取名“猪苓汤治热伤血络案”,案中详细描述了舵工的症状、脉象、用药过程,特别注明了阿胶的重要性:“阿胶能滋阴止血,为猪苓汤之‘佐使’,缺之则疗效大减。”
她还画了一幅“猪苓汤五行配伍图”,将猪苓(水)、茯苓(金)、泽泻(土)、滑石(木)、阿胶(火)分别填入五行图中,用箭头标出相生相克的关系:“水克火,故猪苓能利水降火;火生土,故阿胶能助泽泻健脾;土生金,故泽泻能助茯苓润肺;金生水,故茯苓能助猪苓补肾;水生木,故猪苓能助滑石清肝。如此循环,五脏调和,水热自除。”
阿竹看着图,恍然大悟:“原来这五味药还有这么深的道理!”清沅笑道:“这就是中医的‘天人合一’。人是小天地,五脏对应五行,药物也分属五行,用药物的五行调和人体的五行,病自然就好了。就像洛水,水多了要疏导,水少了要补充,平衡了才好行船。”
这天,周先生的精神好了些,清沅把这次的医案读给他听。周先生听完,欣慰地说:“沅儿,你已经悟透了猪苓汤的精髓。记住,学医不仅要背药方,更要懂医理;不仅要懂医理,更要有仁心。就像仲景先师,他写下《伤寒论》,不是为了成名,是为了救百姓于疾苦。”
清沅点点头,将《伤寒论》捧在胸前,仿佛能感受到先师的温度。书页上“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二十一字,此刻在她眼中,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跳动的生命,是流淌的洛水,是无数医者仁心汇聚成的长河。
码头又恢复了往日的繁忙,搬运工们扛着货物,号子声此起彼伏。老王见了清沅,笑着打招呼:“清沅姑娘,您的猪苓汤真是神药,我现在干活浑身有力气!”清沅笑着回应:“不是药神,是医理神。”
她回到润安堂,将猪苓汤的医案、配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