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鑫能小说网 >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 《六盘苓神记》上卷

《六盘苓神记》上卷

年,就像咱跟山,谁也亏不得谁。+k\k^x′s?w~.-o/r?g\”

陈院长背着药箱,里面装着放大镜和标本夹,他总觉得高伯的话太“玄”:“高伯,现代科学说猪苓是真菌,靠吸收树木的营养生长,哪有什么‘互养’?” 高伯停下脚步,指着一棵枯桦树:“你扒开这腐皮看看。” 陈院长依言剥开树皮,见内侧布满白色菌丝,像棉絮裹着黑褐色的猪苓核。“这菌丝能分解朽木里的‘土毒’,让新苗好扎根。” 高伯用拐杖敲了敲树干,“树为阳,苓为阴,阴阳相抱,才是生机。书本上写的是‘理’,山里藏的是‘活法’。”

走到半山腰的千年油松下,只见树下有块丈许见方的青石,石面上刻着个模糊的“苓”字,周围摆满了瓷碗、布包——都是药农献供后留下的。“这是‘神树’,咱六盘山的猪苓都听它的。” 高伯从怀里掏出块油纸包,里面是去年晒干的猪苓粉,“采新苓前,得先把旧年的苓粉撒在石上,告诉神树‘没忘本’。”

他蹲下身,用手指在青石旁的泥土里摸索,忽然停住:“有了。” 陈院长凑过去,见他拨开腐叶,露出个黑褐色的菌核,像只蜷着的小猪。“这是‘母苓’,周围准有‘子苓’。” 高伯没立刻挖,先点燃三炷艾草,青烟袅袅绕着松枝上升,他对着神树作揖:“六盘君,黑参神,今日采苓三枚,留七枚护根,求来年发得更旺。”

挖苓用的是骨刀,高伯说铁器会“惊了苓气”。他顺着菌丝的走向轻轻剥离,母苓周围果然卧着七枚小子苓,最大的不过拇指大。“子苓得留着,就像留种子。” 高伯把三枚大苓放进竹篓,又用腐叶把土盖好,“咱六盘山的猪苓,比不得太白山的肥,可耐旱,去年大旱,别处的苓都枯了,就咱这山的还活着——它知道咱靠它活命,自己也熬着。”

陈院长用放大镜观察猪苓的断面,见纹理间有细密的亮晶点,像撒了把碎银。“这是‘苓精’,别处的猪苓没有。” 高伯说,“《本草纲目》只说猪苓‘色黑质坚’,没说这晶点吧?它能‘涩精止遗’,治那些‘水湿下注’的滑精症,比加龙骨、牡蛎还管用。” 陈院长翻出随身带的《中药大辞典》,果然没提这晶点,脸微微发烫——他一直以为书本能穷尽药之性,原来还有太多“口传心授”的秘密。

下山时,高伯给陈院长讲了个故事:光绪年间,有个药农贪心,把一片猪苓连根挖尽,没献供,结果下山时摔断了腿,药篓里的猪苓全变成了泥。“不是山神罚他,是他断了苓的根,也断了自己的路。” 高伯望着远处的云海,“山有山的账本,你取多少,就得还多少,这账比县衙门的还清楚。”

第三回 五保户藏苓济困 药神显灵辨真伪

入冬后,六盘山飘起了雪,高伯的土坯房却比往常热闹。村东头的张婶来求药:“高伯,我家汉子得了‘水臌’,肚子大得像瓮,吃不下饭,县医院说没法治了……” 高伯掀开竹篮,里面只剩最后三枚猪苓,是他打算过冬换粮的。“拿去吧,” 他把猪苓包好,“配白术、干姜,白术甘温健脾,干姜辛热散寒,跟猪苓的甘淡渗湿凑成‘铁三角’,脾阳一旺,水湿自退。”

张婶要给钱,高伯摆摆手:“等你汉子好了,开春帮我劈柴就行。” 陈院长恰好在场,看着高伯空了的竹篮,忍不住问:“您自己的口粮怎么办?” 高伯笑了,指了指窗外:“山不会饿着守山的人。前阵子我在石缝里刨了些洋芋,够吃了。” 他顿了顿,“猪苓这东西,救急不救富,当年我爹娘饿死时,是山神托梦让我采苓换粮,现在该我还这份情了。”

没过几日,陈院长在县医院遇到件怪事:有个患者拿着“猪苓”来配药,说是从外地药贩手里买的,价格比本地的便宜一半,可煎药后不仅无效,反而加重了水肿。陈院长看着那“猪苓”,颜色偏黄,断面也没有亮晶点,一时拿不准,只好去请教高伯。

高伯捏起一块“猪苓”,放在鼻尖闻了闻,又用指甲刮了刮:“这是‘伪苓’,是别山的‘柴苓’,性子燥烈,利水时带着‘火气’,吃了就像往湿柴上泼油,越烧越旺。” 他从炕席下摸出块本地猪苓,“你看咱这苓,黑中带紫,断面有晶点,闻着有股土腥甜味;伪苓色浅,断面发糠,味带苦涩——这是山给的记号,书本上画不出来。”

他又教陈院长个法子:“拿块苓放在舌尖,咱这猪苓初尝淡,细品回甘;伪苓入口就苦,像吞了败叶。” 陈院长依言试了,果然如此,不禁感叹:“原来辨别真伪,不靠仪器,靠的是舌头和鼻子。” 高伯点点头:“药是治人的,得用心去认,就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