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水渗湿',何来避谷成仙之说?莫不是被妖物迷了心?"
云水道人不恼,取来朱苓与普通猪苓,置于玉盘两端:"师兄请看,朱苓断面有朱纹,气带丹香,普通猪苓则无;朱苓入水,水面浮朱沫,普通猪苓则无。此非妖物,乃天地丹气所钟。"
他邀明心道长同往丹灶坪,指着淡红的土壤与缠绕枫根的菌丝:"此处丹砂余气三百年未散,与枫根相感而生朱苓,恰如太上炼丹,炉鼎虽废,丹气犹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明心道长将信将疑,取了颗朱苓回去试服。三日后,他红着脸来找云水道人:"师弟所言非虚!老夫服食后,往日诵经时的昏沉竟少了,只是......这朱苓若真能避谷,世人皆弃五谷,岂不乱了天道?"
云水道人笑答:"朱苓避谷,非绝五谷,乃减贪欲。如我辈修道,非为不食,为求心清。朱苓者,清心安命之佐也,非贪痴妄念之资。"
四、药农奇遇 朱苓秘闻
青城山脚下的药农李老汉,世代采苓为生。他知道丹灶坪的猪苓"带红丝",药效比别处的好,却不知那就是云水道人视若珍宝的朱苓。
"那地方邪性,"李老汉常对儿子说,"采苓时若见土色发红,得先往土里埋块腊肉,不然准会迷路。"他说的是三十年前的事——那年他爹贪多,在丹灶坪挖了半篓"红丝猪苓",回程时在雾里转了三天,干粮吃完,却不觉得饿,最后被个白胡子道士领出山,道士说:"那是朱苓,吃多了会'忘谷',非福是祸。"
"忘谷?"云水道人听闻此事,眼睛一亮,"这便是'避谷'的民间说法!"他找到李老汉,细细询问,才知朱苓的"避谷"之力若用之不当,会让人渐渐失去对五谷的味觉,甚至厌恶饮食,反而伤了脾胃。
"原来朱苓需'节用'。"云水道人在《朱苓服食要诀》中补记,"初服每日不超过一钱,需配山药、黄精同服,以固脾胃;三月后渐增至二钱,仍需七日一食五谷,使阴阳相济。若贪多滥服,轻则厌食,重则伤元,非朱苓之过,人之过也。"
李老汉还告诉云水道人,丹灶坪的朱苓有"三现三隐"——子时现朱光,午时隐;雨前现朱纹,雨后隐;月圆现朱气,月缺隐。"像活的丹珠,"他比划着,"我爹说,那是太上老君在清点他的丹渣呢。"
云水道人按李老汉所说,子时再往丹灶坪去。月光下,朱苓的断面果然泛着流动的朱光,与天上的月华相呼应,菌丝间似有银丝流转,竟与丹经中"天地交泰,丹气归元"的描述完全吻合。他对着朱苓深深一揖:"非我寻你,乃你择我,谢仙苓赐教。"
五、诗咏朱苓 仙凡共赏
云水道人的事迹渐渐传出青城山,连成都府的文人墨客都来寻访朱苓。有个叫王士祯的诗人,在道观住了半月,亲眼见云水道人服食朱苓后辟谷静坐,下笔成诗:"青城深处有朱苓,服食能令谷不零。莫道丹砂能驻景,一苓已胜九还经。"
诗中"谷不零",正是"避谷"的雅称,把朱苓与九转还丹相提并论,引得更多人对朱苓心生向往。云水道人却忧心忡忡,对王士祯说:"朱苓是药亦是劫,能助修行,亦能滋贪欲。愿先生笔下留情,莫让俗人只知'避谷',不知'修心'。"
王士祯颔首,又作一诗:"朱苓非异术,守中是真诠。辟谷非绝粒,心空自忘筌。"意为朱苓的真谛不在不食五谷,而在内心的空明,恰合云水道人的心意。
这年秋天,青城山举办"丹道会",各地道士云集。云水道人当众演示朱苓服食:辰时服朱苓粉,午时饮清泉,申时打坐,至酉时仍神采奕奕,应答如流。众人惊叹,唯有个来自武当的道士质疑:"此乃小术,吾辈修道当求金丹大道,何恋草木微功?"
云水道人取出朱苓与丹炉并置:"金丹如日,朱苓如月,日月同辉方为天地之道。若弃草木之性,独求金石之烈,恰如焚林而猎,非长久计。"他指着丹灶坪的方向,"你看那朱苓,生于丹砂余气,却需枫根滋养,这不正是'刚柔相济'的道吗?"
武当道士默然良久,最终取了少许朱苓粉,说:"愿携此苓归,试观草木中藏何大道。"
丹道会后,云水道人将朱苓的图谱与服食要诀,刻在青城山的"丹经崖"上,旁题王士祯的诗句,供后人参悟。他知道,朱苓的故事才刚刚开始——它不仅是丹房里的灵苓,诗卷里的雅咏,更该是修道人心中的一面镜,照见贪嗔痴,也照见清静心。
上卷终
云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