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分半颗。
明日来,苓三双。
山有情,咱不忘。"
这歌谣一传十,十传百,从首阳山传到了渭水流域。有路过的"采诗官"(周天子派来收集民间歌谣的官吏)听见了,觉得这歌"朴而有义",便记在竹简上,带回了镐京。
采诗官问伯苓:"这苓,为何要采得这么讲究?"
伯苓指着首阳山:"山是活的,苓是它的孩子。咱采苓,不是抢,是借,借了要还,还了才能再借。这歌,是记着怎么借,怎么还。"
采诗官点点头,在竹简旁批注:"首阳采苓,有节有度,歌谣所咏,乃天人相得之道。"这竹简后来被编入《诗》,成了《小雅·采苓》的雏形——只是那时的"苓",还泛指山林中的灵草,直到后世的注家考证,才点明其中最珍贵的,便是那黑褐如漆、藏于腐土的猪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四、敬则得福 违则遭警
伯苓老了,背驼得像首阳山的石拱桥,却仍坚持在采苓前给年轻人讲"山规"。"有回,"他用骨刀在地上画着苓的样子,"族里有个后生,贪心,把一片苓窝挖得精光,还说'山的东西,不采白不采'。"
后生叫石生,性子野,不信山神。他趁伯苓不在,带着几个同伴,把枫树下的苓挖了个底朝天,连刚冒头的苓芽都没放过,还把薇叶扔在地上踩。
那天晚上,首阳山起了大雾,浓得化不开,石生他们在山里迷了路,走了一夜也没出山。更怪的是,他们的脚踝突然肿了起来,像灌了铅,疼得钻心——那正是苓能治的水肿病。
"是山在警示啊。"伯苓带着族人去找,在雾里喊了半天,才听见石生的哭喊声。找到他们时,几个后生正跪在地上磕头,脚踝肿得发亮。
伯苓没骂他们,只是从药篓里取出颗陈年的苓,煮成汤给他们喝。喝了汤,水肿渐渐消了,雾也散了。伯苓指着被挖空的苓窝,对石生说:"你看,山不罚你饿肚子,罚你得水肿,是让你记着:苓是治这病的,你伤了它,它就没法护你了。"
石生红着眼,跟着伯苓在苓窝旁补种了苓的菌种(用老苓的碎片拌腐叶),又埋下块最好的鹿肉干,算是给山的赔礼。"我错了,"他对着山磕头,"以后再也不敢贪心了。"
第二年春天,那片苓窝竟又冒出了新的苓芽,比往年的更壮。伯苓笑着说:"山记仇,也记好。你改了,它就还肯给你。"
这事被阿薇编进了新的歌谣,唱得更响了:
"采苓别太贪,留些给山看。
挖光苓的窝,水肿找上门。
补苗又赔礼,山才笑盈盈。
首阳有灵草,敬它得安宁。"
歌谣飘出首阳山,传到了更远的部落。人们都说:"首阳山的苓有灵性,采的人得懂规矩。"连周天子派来的官吏,路过首阳山时,都要先祭拜山神,才敢让随从采苓,还特意记下采苓的歌谣,说要带回镐京,"让天下人都学学这敬山的道理"。
五、诗脉初显 薪火相传
伯苓走的那天,首阳山落了场小雨,像山在流泪。他临终前,把那把骨刀传给了石生,又把阿薇的歌谣抄在羊皮上(用炭笔,是部落里最珍贵的记录),说:"这歌,比苓还重要。歌在,规矩就在;规矩在,山就在;山在,咱子孙后代就有活路。"
石生成了新的药正,他比伯苓更严,采苓的规矩定得更细:春采苓,秋必补种;采一颗大的,必留三颗小的;谁要是违反,就罚他去守山三个月,不准碰苓。
阿薇的歌谣,被来往的商人、信使带到了中原。有个鲁国的学者,听了歌谣,感慨道:"这就是'礼'啊!取之有节,用之有敬,圣人说的'天人合一',原来百姓早就在做了。"他把歌谣记在竹简上,题为《首阳采苓歌》,说"其义近于《诗》"。
许多年后,当《诗经》成书,收录《采苓》一诗时,人们重读"采苓采苓,首阳之巅",总会想起首阳山的采苓人:他们背着陶罐,唱着歌谣,骨刀轻挖,腐叶回填,用最朴素的方式,诠释着"敬畏"二字。
石生的孙子,在整理伯苓的羊皮卷时,发现背面还画着幅图:首阳山的轮廓下,一个采苓人正对着苓窝鞠躬,旁边写着一行小字(部落里刚创造的文字):"苓者,灵也,山之诗也。"
他恍然大悟:祖父和曾祖父采的不只是药,是山的诗;唱的不只是歌,是人的礼。这诗与礼,就像苓的根须,深深扎在首阳山的土里,也扎在每个采苓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