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人与自然的对话——人观察草木,草木启发人心,人心化作诗句,诗句反哺草木,形成一个生生不息的循环。
陈西岩的药罐里,熬的是猪苓,也是唐诗;顾药农的药篓里,装的是药材,也是生活;陈苓的实验室里,研究的是基因,也是传统。他们守护的,不仅是一味猪苓,更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智慧:在自然中读诗,在诗中懂药,在药中见人,在人里传承天地的馈赠。
如今,当我们在药房里看见猪苓,在课本里读到唐诗,或许会想起:这黑褐的块茎里,藏着南宋的雨,唐代的山,民国的骨气,和当代的创新。它的每一道纹路,都是一句没写完的诗;它的每一次生长,都是对自然最虔诚的回应。
赞诗
西岩药韵绕书斋,
唐句宋篇共苓开。
久雨滋根肥似手,
奇功济世妙如才。
诗囊藏得乾坤理,
药笼收尽天地苔。
一脉香传千载重,
还从实验室中来。
尾章
2024年,"猪苓药诗文化"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在申报材料中,有这样一段话:"猪苓与诗歌的结合,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医文同源'的特质——医者以药救人,诗人以诗养心,而猪苓作为连接二者的纽带,让我们在草木中看见诗意,在诗意中领悟医道,最终懂得:最好的药材是自然,最美的诗句是生活。"
在陕西秦岭的猪苓种植基地,顾晓松的儿子,一个刚上小学的男孩,正跟着智能播种机吟诵唐诗。机器播下的是猪苓种子,男孩念出的是千年诗句,阳光洒在他们身上,像给这段跨越时空的传承,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边。
风过处,猪苓苗轻轻摇曳,仿佛在低声应和,应和着那句流传了千年的诗:
"猪苓桔梗最为奇,药笼书囊用有诗......"
喜欢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