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鑫能小说网 >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 《水神封印》上卷

《水神封印》上卷

么大泻浊物,吐完泻完,身上的沉重感就轻了,肿胀也消了大半。

"这是水神赐的药!"村里的老秀才捧着黑疙瘩,对着断面的多孔纹理发呆,"你们看这些孔,多像道家画的符咒!定是河伯爷留下的镇邪法器!"

他给黑疙瘩起了个名:"猪苓"。"猪"是"镇"的谐音,取镇压之意;"苓"是"灵"的谐音,表灵性之能。从此,黄河流域的人都叫它猪苓,把它当成水神的封印,敬若神明。

四、封印护宅 符咒传家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猪苓能治病的消息传开后,百姓们不仅采来煮水,还发现了它的另一个用处——镇宅。

有户人家盖新房,地基总往下陷,还冒出湿漉漉的黑水,像是湿母的怨气在作祟。老秀才让他们把猪苓晒干磨粉,混在泥浆里涂抹屋基。怪事发生了——泥浆一干,地基就稳了,黑水也不冒了,连屋里的潮气都少了许多。

"猪苓的孔,把地下的湿祟吸走了!"老秀才捋着胡须,"这是水神的封印,能挡邪祟入宅。"

还有户人家的孩子,总受湿毒侵扰,夜里哭个不停,眼睛肿得像桃子。母亲听了老秀才的话,把猪苓用红布裹了,挂在孩子床头,又念着老秀才教的咒语:"河伯赐苓,湿祟勿近;玄水为盾,百病不侵。"

念了三夜,孩子的肿真消了,夜里睡得安安稳稳,嘴角还带着笑,像是梦见了河伯。

从此,黄河流域形成了许多关于猪苓的习俗:

——盖房必在地基埋猪苓,谓"镇宅基";

——孩子出生,用红布包猪苓挂床头,谓"挡湿祟";

——逢年过节,在门框上贴猪苓粉画的符咒,谓"迎河伯";

——采药人进山采猪苓,必带块河边的鹅卵石,埋在采挖处,谓"谢水神"。

老秀才还把猪苓的用法写成了歌谣,教给孩子们唱:

"猪苓黑,像块铁,河伯爷的封印贴;

煮成汤,能治邪,肿胀消得快如帖;

混泥浆,涂屋阶,湿祟不敢进门阙;

红布包,床头别,娃娃笑得脸蛋裂。"

歌谣顺着黄河水流淌的方向传播,传遍了河南、山东、陕西,猪苓的名字,也和河伯的传说紧紧绑在了一起,成了黄河流域百姓对抗湿毒的精神支柱。

五、湿母余孽 封印显威

湿母虽然被镇压在河底,却还有些残余的湿祟,藏在黄河的支流里,伺机作乱。有年夏天,渭河泛滥,湿雾再次弥漫,比上次更浓,沾在人身上,竟长出黑色的霉斑,奇痒无比。

百姓们按老办法采猪苓煮水,却发现这次的猪苓,断面的多孔纹理里,竟渗出淡淡的黑丝,像是被湿祟污染了。"难道水神的封印失效了?"有人开始恐慌,对着黄河跪拜,哭声震天。

河伯在龙宫感应到了,左臂的旧伤又开始疼。他知道,这是湿母的残魂在反扑,想污染猪苓,破了他的封印。"不能让它得逞。"河伯忍着疼,再次将玄水之精注入黄河,顺着水流淌向各条支流。

神奇的是,被玄水之精浸润过的猪苓,断面的黑丝很快消失了,多孔纹理里的微光更亮,煮出的汤也更清冽。喝了汤的百姓,身上的霉斑渐渐消退,奇痒也止住了。

"是河伯爷在护着我们!"百姓们更敬畏猪苓了,采挖时愈发小心,只取成熟的,留下幼苓,还在采挖处撒上河沙——那是他们能想到的,最像"玄水之精"的东西,用来感谢水神的恩赐。

老秀才把这次的事记在族谱里,最后写道:"猪苓者,河伯之肺腑也,湿祟扰则灵愈强,盖水神与民同心,共抗邪祟。"

河湾村的王老汉,把儿子治好病的那块猪苓,用红布层层包裹,传给了孙子。孙子长大后果然成了郎中,专治水湿之病,他总对病人说:"这猪苓不是药,是河伯爷的手,替咱把邪祟挡在门外呢。"

上卷终

黄河的浪依旧年复一年地拍打着堤岸,湿母的阴影从未真正消失,但猪苓的存在,像水神埋下的定海神针,让百姓心里有了底。从治病到镇宅,从咒语到习俗,猪苓早已不只是块黑褐的菌核,成了黄河流域百姓与水神之间的契约,成了对抗湿祟的信仰。

老秀才的歌谣越传越远,连黄河上游的游牧民族都知道了:"河伯有苓,能镇湿精;取之有度,用之安宁。"他们也学着汉人的样子,采猪苓煮水,挂在帐篷门口,祈求水草丰美,人畜平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