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鑫能小说网 >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 《太白山珠》上卷

《太白山珠》上卷

在旁的神珠捡起来,小心翼翼地埋回土里,又从自家药圃里移来些带菌丝的土,铺在上面。

"山神爷,对不起,是我们没看好您的珠。"他对着山磕头,"我们会好好护着,让它们再长出来。"

冰晶宫里,太白山神看着万象珠里石生的身影,叹了口气。他挥了挥手,太白山的北坡下了场小雨,雨不大,却带着股催生的劲。第二天,石生埋神珠的地方,冒出了些白色的菌丝,像给土地盖了层薄被。

五、珠戒后人 山规渐成

地主的事传开后,再没人敢贪心了。太白山周围的村子,都学着石生的规矩:挖神珠,最多三颗;挖完要填土;要给山神烧香。

石生老了,走不动山路,就把挖神珠的本事教给儿子石根。"记着,"他拉着石根的手,指着太白山,"这珠是山神的泪,也是咱的命。你敬它,它就护你;你贪它,它就罚你。"

石根点头,把爹的话刻在木牌上,插在太白山的入口,木牌上画着个黑珠,旁边写着:"取三留七,还山一礼。"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还山一礼"是石根加的——每次挖完神珠,他都会在原地种棵树,或是撒把草籽,"山神给咱珠,咱给山添点绿。"

太白山的神珠,就这样一代代传了下来。人们给它起了个更顺口的名——"猪苓",因为它长得像小猪仔,又像山里的灵芝("苓"是灵芝的古称)。

药农们进山前,必去山神庙烧香,祈祷词都是石生传下来的:"山神爷,弟子进山取珠,只为救命,不为发财。取三颗,留七颗,挖一尺,填一尺,还您一抔土,一棵苗。"

要是有人忘了规矩,贪多了,或是挖得太狠,山里就会起雾,把他困住,直到他把多挖的猪苓送回去,对着山磕头认错,雾才会散。有个药农不信邪,硬要带多挖的猪苓下山,结果刚出山口,猪苓就全变成了石头,压得他差点累死,从此再也不敢贪心。

太白山神看着这一切,万象珠里的画面,越来越暖。山下的人,不再只把猪苓当药,当宝,还当做人与山的约定。他们会在猪苓生长的地方插块木牌,写上"此处有苓,三年后采";他们会在山神庙前的空地上,给山神供上最好的猪苓,不是为了求更多,是为了说声"谢谢"。

有年大旱,河里的水都干了,地里的庄稼枯死了,可太白山的猪苓,依旧长得好好的,藏在腐叶下,水灵灵的。药农们没舍得挖,说要留给最需要的人。山神看着,又落了滴泪,这次的泪没往山里掉,往河里掉——第二天,河里就涨了水,不多不少,刚好够庄稼喝。

石根看着河里的水,对着太白山拜了拜,他知道,这是山神的回应,是对他们守规矩的奖励。

上卷终

太白山的猪苓,一年年生,一年年长,成了山里的标志,也成了山下人的依靠。石生和石根的故事,变成了老人们嘴里的传说,告诉一代代人:猪苓是山神的泪,是用来救命的,不是用来发财的;山给的,要惜着用,敬着用,才能用得长久。

山神庙里的香火,从来没断过。药农们来烧香,不再只为求猪苓,更多的是来看看山神,说说家里的事,像跟老朋友聊天。他们会告诉山神,谁家的水肿好了,谁家添了娃,谁家的树长高了。

太白山神依旧住在冰晶宫,守着他的万象珠,看着山下的烟火,看着猪苓在腐叶里安睡,看着人们在山里来来往往,脸上带着敬,眼里带着暖。他胸口的万象珠,越来越亮,映出的不再是惨状,是生机——绿油油的田,笑盈盈的人,还有漫山遍野的猪苓,像撒了一地的黑珍珠,在阳光下,闪着山神的慈悲,也闪着人间的良善。

下卷的故事,将从一个外来的药商开始——他听说了猪苓的传说,带着金银来太白山,想把猪苓买走,运到远方去卖大钱。石根的孙子,也就是新一代的守护者,会如何应对?山神的迷雾,还会再次降临吗?猪苓的故事,又将在人与山的博弈中,写下怎样的新篇章?

太白山的风,还在吹,带着猪苓的香,带着山神的语,也带着那些没说尽的约定,在秦岭的山谷里,慢慢流淌。

喜欢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