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鑫能小说网 >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 《瓦盆仙草:洪咨夔与石斛的诗意栖居》(下卷)

《瓦盆仙草:洪咨夔与石斛的诗意栖居》(下卷)

闪着细碎的光。“兰颖聚琳琅……”洪咨夔低吟出声,这次再没犹豫。

“兰颖”是说它的清雅,像兰草却不娇贵;“琳琅”是说它的珍贵,像美玉却不张扬。这八个字,把石斛的叶态、气韵全写透了。他取过砚台,将这两句郑重记下,与之前的“蚱蜢”“蜜蜂”意象摆在一起,像在拼一幅画,只差最后几笔就能成形。

有次路过药铺,见柜台上摆着晒干的石斛,褐黄干瘪,与自己瓦盆里的鲜活判若两物。掌柜见他端详,笑道:“洪先生也识得这药?滋阴润燥,最是平和。”

,!

洪咨夔问:“医书上说它‘生石上,伴藓生’?”

“正是!”掌柜说,“最好的石斛,根上都带着藓和碎石,像从山石里长出来的,药效才足。”

他走出药铺,忽然想起“药谱知曾有”——医书只记药效,却没人记它的藓痕石趣,这正是诗人该补的笔。

第八回 花期忽至惊尘俗,瓦盆风弄晚晴柔

立秋那日,洪咨夔在书房校勘《春秋左氏传》,忽觉一股异香钻鼻——不是之前的淡甜,是带着清苦的醇冽,像陈年的蜂蜜混了新茶的香。他猛地抬头,只见瓦盆里的石斛,竟在最顶端的叶腋间,开出了一串淡紫色的小花!

花极小,只有指甲盖大,花瓣却层层叠叠,像微缩的兰花,花心的嫩黄里凝着一滴蜜珠,被阳光照得透亮。最奇的是,花朵虽开在高处,却微微下垂,像怕惊扰了谁,与它那“蚱蜢般”的茎节截然不同,竟有了几分娇羞。

“藏得够深的。”他搬来竹凳,坐在瓦盆旁,一坐就是一下午。看蜜蜂飞来,停在花瓣上,后腿沾满金粉;看风过时,花朵轻轻颤动,香气便随着风势,时浓时淡,像在与人捉迷藏。

傍晚时分,夕阳穿过云层,给瓦盆镀上一层金辉。苔藓被染成暖绿,石子的阴影被拉得很长,石斛的花在暮色里泛着微光,像谁撒了一把碎星子在瓦盆里。一阵晚风拂过,花枝轻摇,叶片碰着瓦盆的边缘,发出“沙沙”的轻响,像在哼一支古老的调子。

“瓦盆风弄晚……”洪咨夔的心头,像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这句诗,等了快两年,终于在这一刻冒了出来。不是刻意雕琢,是晚风、暮色、花香、草动,一起送到他嘴边的。

他快步走进书房,铺开素笺,砚台里的墨还是新研的。提笔时,手竟有些抖——两年的观察,无数次的推敲,此刻都化作笔底的行云流水:

“蚱蜢髀多节,蜜蜂脾有香。

藓痕分磥砢,兰颖聚琳琅。

药谱知曾有,诗题得未尝。

瓦盆风弄晚,披拂一襟凉。”

写完最后一个“凉”字,墨滴在纸上晕开,像晚风里荡开的涟漪。他放下笔,望着窗外的暮色,瓦盆里的香气顺着窗缝飘进来,混着墨香,竟让他生出“此身不在人间”的恍惚。这“一襟凉”,不是秋凉,是从心底透出来的清爽,是看透草木真趣后的通透,比任何解暑的凉茶都管用。

第九回 诗成雅聚传佳话,石斛风骨寄千秋

中秋雅集,洪咨夔将《石斛》诗写在扇面上,带去与友人共赏。王迈读罢,拍着桌子叫好:“‘蚱蜢髀多节’,把草写出了跳脱劲儿;‘瓦盆风弄晚’,又把野趣收得恰到好处,舜俞兄这是把瓦盆里的乾坤,全装进诗里了!”

另一位友人魏了翁,指着“药谱知曾有,诗题得未尝”笑道:“医家记其用,诗人记其神,这才是‘各得其所’。”

众人围着扇面,你一言我一语,竟把这株瓦盆里的石斛说得活灵活现。有人说要去后山寻一株来养,有人说该把诗刻在瓦盆上,洪咨夔只是笑:“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它在窗台上开它的花,我在书案上写我的诗,就够了。”

雅集后,《石斛》诗渐渐传开。有画工特意来静寄轩,对着瓦盆画了幅《瓦盆石斛图》,图中石斛的茎节果然像蚱蜢腿,叶片如缀琳琅,瓦盆边还画了只停驻的蜜蜂,把诗里的意象全画了出来。洪咨夔在画上题跋:“草木无言,诗以言之;诗无达诂,心以会之。”

嘉定四年的冬天,洪咨夔奉命赴京任职。临行前,他把瓦盆托付给邻居——一位退休的老药农。“不必太用心,”他叮嘱道,“它在石缝里能活,在瓦盆里也差不了。”老药农笑着点头:“我知道,这草有性子,得顺着它。”

在京城的日子,案牍劳形,他常想起静寄轩的瓦盆。有次给友人写信,末尾添了句:“京城牡丹虽艳,不及瓦盆石斛一株,风弄晚时,自有清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