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鑫能小说网 >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 《石上清风:苏轼与石斛的黄州寄怀》(上卷)

《石上清风:苏轼与石斛的黄州寄怀》(上卷)

斛,江珍拾浅滩。”——写怪石与石斛的由来,一个是山之骨,一个是江之珍。

“清池上几案,碎月落杯盘。”——记石斛在案头的景致,月光与草影,是清贫中的雅趣。

“老去怀三友,平生困一箪。”——道自己的处境,三友相伴,一箪足矣。

“坚姿聊自儆,秀色亦堪餐。”——赞石斛的品性,既是自勉,也是寄情。

写到这里,苏轼停了停,想起鲁元翰为人刚直,在官场也常遇不顺。他笔尖一转,写下对友人的期许:“好去髯卿舍,凭将道眼看。”——髯卿是鲁元翰的戏称,他希望友人能以“道眼”观物,看懂这怪石石斛里藏的心意。

,!

最后一句,他想了许久。此时已近深秋,黄州的早晚已有霜意,石斛的叶片边缘虽有些微红,却依旧挺立。“东坡最后供,霜雪照人寒。”——这是他能送给友人的最后“供养”了,不是金银,是这经霜历雪却愈发精神的石斛,是它照见人心的那份清寒与坚守。

诗写完,苏轼将诗稿折好,放进木盒。他抚摸着木盒,像在与老友告别:“怪石,石斛,你们去鲁公那里,要好好长啊。告诉鲁公,我在黄州,还好。”

送信的差役明日一早便要出发。苏轼将木盒交给差役时,特意叮嘱:“轻拿轻放,这里面是‘君子’。”

差役不解,苏轼却笑了:“到了杭州,鲁公自会懂。”

第四回 孤灯残影忆初心,一纸诗笺寄江湖

木盒送走后,书案上的位置空了,苏轼心里也空落落的。他找来一个普通的陶盆,从江边又捡了块小石头,种上一株从老石斛上分下来的幼苗。“就当你还在吧。”他对着幼苗说。

夜里,他又想起鲁元翰。两人相识多年,鲁元翰为人豪爽,却也刚正,在杭州任上,常因得罪权贵而处境艰难。“凭将道眼看”,其实也是在劝自己——以平常心看待荣辱,像石斛一样,不管长在悬崖还是案头,都守着自己的根。

他想起年轻时,在京城的日子,那时意气风发,总觉得“致君尧舜”易如反掌。如今贬到黄州,才明白“坚姿”二字有多难。但这石斛教会他:难,才要更坚韧。

窗外的风刮得紧了,像是要下霜。苏轼走到新种的石斛幼苗前,见它在风中微微摇晃,却没折断。“霜雪照人寒”,这寒意,是清冷,也是清醒。它提醒着自己,就算身处江湖之远,也要像这草一样,带着一身霜雪,照见初心。

他不知道鲁元翰收到怪石石斛会是什么反应,也不知道这株草能否在杭州活下去。但他知道,这封信,这首诗,这怪石石斛,已经把他此刻的心境,带到了千里之外。

或许,友谊就是这样——不必常相见,只需一点信物,一句诗,便能懂彼此心中的“坚姿”。

(上卷终,下卷待续)

注:上卷紧扣苏轼《寄怪石石斛与鲁元翰》的诗句与背景,以“怪石石斛”为线索,铺陈苏轼在黄州的生活处境与心境变化。通过“拾石种斛”“三友相伴”“寄物赠诗”等情节,展现“山骨裁斛”的由来、“碎月落盘”的雅趣、“坚姿自儆”的自勉,以及对友人“道眼观物”的期许。融入苏轼与鲁元翰的友谊、贬谪生活的清贫与坚守等细节,为下卷“鲁元翰收赠品诗”“石斛见证情谊”铺垫,凸显“借物咏怀”的核心,再现苏轼在逆境中以草木自励、以诗友共勉的文人风骨。

喜欢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