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鑫能小说网 >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 《本草奇缘:李时珍与悬崖仙草》(下卷)

《本草奇缘:李时珍与悬崖仙草》(下卷)

第五回 黔山滇水辨石斛,各族智慧汇药笺

离开广西十万大山,李时珍一行沿牂牁江北上,进入贵州腹地。/l!k′y^u/e·d`u¨.^c~o?m+这里的喀斯特峰林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崖壁间的石缝成了石斛的乐园。在贵阳东南的苗岭深处,他们遇到了一位年过七旬的苗医婆婆,她的背篓里装着三种形态迥异的石斛,见李时珍端详,便用生硬的汉话解释:“这是‘岩珠’,生在最陡的崖上,茎圆如珠,治小儿夜啼;那是‘剑叶’,叶如短剑,能治大人的‘火眼’;最粗的这种叫‘老龙筋’,炖肉吃,补得很。”

李时珍逐一采撷,用随身携带的小秤称量,记录茎长、叶宽、胶质厚度,又让苗医婆婆演示不同用法。当看到她将“剑叶石斛”的鲜叶捣汁,混入蜂蜜,给患眼疾的孩童点眼时,他赶紧让建元记下:“剑叶石斛,叶汁清凉,点眼可明目退翳,兼能消肿。”

在安顺的屯堡,一位曾随明军戍边的老兵,向他们展示了祖传的“石斛酒”。酒坛埋在榕树下已有十年,坛口封着红布,揭开时酒香混着草木清香扑面而来。“当年我爷爷戍守边关,得了‘痹症’,手脚麻木,就是靠这酒治好的,”老兵说,“用的是‘金钗石斛’,要选茎节如钗、紫黑发亮的,加当归、杜仲泡,喝了能强筋骨、通经络。”

李时珍舀出酒液,呈琥珀色,饮下一口,暖意直透丹田,却无燥烈之感。他赞道:“酒引药势,石斛滋阴,二者相配,补而不滞,确是良方。”当即在笔记中补记:“金钗石斛泡酒,治风湿痹痛、筋骨痿软,需三年以上老茎,方得醇厚之性。”

一路向西,进入云南境内,气候愈发湿热,云雾常年缭绕。在西双版纳的傣族竹楼,他们见到了附生在千年古榕上的石斛,茎如绿玉,垂成瀑布,当地傣医称之为“树龙草”。“这草不用采,等它自然枯落,药效更好,”傣医玉香指着树干上的枯茎说,“枯而不腐,得树之精,用来煮茶,能安神助眠,比鲜茎更平和。”

李时珍取枯茎煎茶,茶汤清碧,入口微甘,饮后确有宁神之效。他感叹:“草木枯荣,皆是生机。鲜者清热,枯者安神,此乃石斛顺应自然之理。”遂记下:“树生石斛,枯茎入药,性平,能安神定志,治心烦失眠。”

从贵州到云南,历时半年,李时珍的手稿上已记满了不同品种石斛的特性:生于石上者,性偏凉,清热力强;附于树上者,性偏温,滋阴力足;茎粗者补力强,茎细者清力胜。他将这些发现整理成《石斛考异》,附在《本草纲目》的石斛条目后,写道:“草木之性,随水土而变,医者当审其地、辨其形,方能尽其用。¢d·a¨n_g′y`u′e`d?u`._c¢o¢m′”

第六回 火塘验方辨真伪,以身试药证药性

回到蕲州已是深秋,药圃里从南方移栽的石斛,在李时珍的照料下竟也抽出了新茎。他却没有丝毫懈怠,深知“纸上得来终觉浅”,一味药材的真伪优劣,必须经过反复验证,才能写入医书。

他从各地药市搜罗来十余种“石斛”,有茎如芦苇的,有叶似禾苗的,甚至有商贩用“石豆兰”冒充,声称“此物与石斛同效,价更廉”。李时珍将这些“药材”分类摆放,邀请蕲州的几位老医者共同辨识。

“诸位请看,”他取来真品铁皮石斛与石豆兰对比,“真品茎有明显节状,折之有白色胶丝,绵延不断;伪品茎无节,折之脆断,胶丝短少,甚至无胶。”他又让众人品尝:“真品初苦后甘,胶质黏唇;伪品味涩发苦,入口刺喉。”

有位姓王的老医者不服:“我用石豆兰治过消渴,似也有效。”李时珍笑答:“此乃‘以假乱真’之误。消渴病多阴虚,石豆兰虽有微寒之性,却无滋阴之力,初用或能暂解口渴,久用则伤脾胃,反致病情加重。”为证此言,他让建元取两只患病的家兔,一只喂石斛汁,一只喂石豆兰汁,半月后,喂石斛汁的家兔精神渐振,喂石豆兰汁的却日渐萎靡。王医者见状,羞愧不已:“李公严谨至此,我辈自愧不如。”

除了辨伪,李时珍更注重验证石斛的配伍功效。他参照南方各族的验方,结合中医理论,设计了数十组配伍试验:

——用石斛配黄芪,治“气虚兼阴虚”的咳喘,果然补气而不助火,滋阴而不碍脾;

——用石斛配黄连,治“湿热兼阴虚”的腹泻,清热而不伤阴,止泻而不恋邪;

——最棘手的是“虚不受补”的病人,他用石斛配山药、莲子,制成“滋阴健脾糕”,让病人每日服食,既补阴虚,又健脾胃,收效显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