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鑫能小说网 >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 《苗岭刺网·拦路草驱邪记》上卷

《苗岭刺网·拦路草驱邪记》上卷

拦路草的老藤,藤上的尖刺硬得能划破兽皮,“这刺真像符咒,能刺破瘴气鬼的壳!”

寨门的拦路草长得越来越旺,藤蔓沿着木栅栏攀爬,形成一张绿色的刺网,上面还挂着苗民们系的红布条,像无数面小旗帜。每当雨后的黄昏,瘴气从山林飘来,一碰到刺网就自动散开,再也进不了寨。“是拦路草的刺网,把邪祟拦住了!”苗民们站在寨门旁,望着那片绿色的屏障,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波董在自己的药经《苗岭草木记》里写道:“拦路草,苗语‘刺煞草’,茎有尖刺如符,叶掌状如网,味苦性寒,能清热利湿,通淋止痛。种于寨门,可拦瘴气;煎水内服,可驱邪治病。此草生于苗岭湿热之地,恰能克瘴气之毒,祖先之智,藏于草木也。”

第四卷:古谣相伴采刺草,四季护寨有玄机

拦路草成了嘎多寨的“守护神”,苗民们不仅用它治病、护寨,还形成了一套与它相关的习俗,这些习俗像古歌一样,在寨里代代相传。

每年三月初三“驱邪节”,全寨的人都会去采摘拦路草,说这天的草“吸了春日的阳气,刺上的符咒最灵”。采摘前,要由药王波董领头,念诵古老的采摘谣:“刺草拦路,邪不近身,尿如泉涌,毒随水去;采我青藤,念我古谣,瘴气尽散,苗寨安康。”念完,才能用银刀(苗家认为银能辟邪)小心翼翼地割下藤蔓,不能用铁器,说铁器会“破了符咒的灵”。

采来的草,一部分挂在寨门和屋檐下,形成“空中刺网”;一部分晒干,藏在陶罐里,放在火塘边,说火塘的烟火能让草的灵性更足。用的时候,要先对着草拜三拜,再取出煎水,喝时默念:“刺草刺邪,水通淋涩,瘴气鬼走,我身安乐。”

药王波董研究拦路草多年,发现它的“刺网”之所以能拦邪,不仅是因为尖刺,更因为它的气味——拦路草会散发出一种特殊的挥发油,瘴气中的病菌(苗民说的“瘴气鬼”)闻到就会毙命。“这气味,就是草木的咒语。”波董对苗民们说。

他还摸清了拦路草的“四季脾气”,像苗家的四季劳作一样,各有侧重:

- 春藤:清明前后的新藤,嫩绿色,刺软带绒毛,像刚画的符咒,带着春日的生机,最能拦挡“初起的瘴气”,治新感染的热淋,“像刚织的新网,网眼细密,邪祟钻不进”。

- 夏叶:夏至的叶片,宽大厚实,刺硬如银针,像符咒上的朱砂,能清热,治因瘴气久积“化火”的热淋(小便灼热、尿色深黄),“像正午的太阳,能晒散浓雾”。

- 秋刺:秋分的尖刺,坚硬锋利,像锻造过的银刀,能刺破“淤结的瘴气”,治热淋兼小腹硬块者,“像老猎人的箭,能射中邪祟的要害”。

- 冬根:冬至的根须,粗壮盘结,深埋土中,像符咒的根基,能固本,治热淋反复发作、体虚的苗民,“像火塘的余烬,能守住寨门的暖意”。

波董还发现,拦路草和苗家的其他草药配伍,效果更好:配艾草能“温通散寒”,适合瘴气兼风寒的人;配鱼腥草能“清热解毒”,适合热淋兼咽喉肿痛的人;配生姜能“防草苦寒伤胃”,适合老人和孩子。“这草就像寨门的守卫,单守也能成,但有帮手,守得更牢。”波董笑着说。

寨里的孩子们,从小就跟着大人认识拦路草,知道哪些刺软可采,哪些刺硬要避。他们会在刺网下玩耍,唱着新编的童谣:“拦路草,尖尖刺,挡住鬼,护寨子;喝口水,尿顺畅,苗家娃,身体壮。”

夕阳下的嘎多寨,吊脚楼的炊烟袅袅升起,寨门的拦路草在晚风中摇曳,尖刺上的红布条飘动,像无数只挥手的手。波董站在寨门旁,望着那片绿色的刺网,知道这草不仅守护着苗寨的安康,更承载着苗族祖先与自然相处的智慧——用草木为兵,以天地为盾,让邪祟无处可藏,让生命如溪水流淌,清澈而顺畅。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