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卷:泪痕草叶藏医理,悲情化药传千古
第五卷:泪草名声传千里,医案渐丰显奇功
孟姜泪草的名声,像长城的砖石一样,在北方大地层层铺展。·x_x*n′y!d+..c^o\m¢从秦汉到隋唐,从民间偏方到医家笔记,这株带着泪痕的草,渐渐成为治疗“气淋”的常用药,留下了许多耐人寻味的医案。
(一)唐代长安商人的“商旅气淋”
长安西市的波斯商人阿罗憾,常年往来于丝绸之路,途中风餐露宿,又因语言不通常受委屈,渐渐得了气淋:每次小便都要费半天劲,小腹坠胀得像揣了个铅球,尤其在赶路颠簸后,疼得更厉害。他请遍了长安的名医,喝了不少汤药,都没能除根。
有个从河北来的药商,向他推荐了孟姜泪草:“这草能解旅途的郁气,比西域的香料管用。”阿罗憾半信半疑,按方子用秋藤配木香煎水喝——木香能行气止痛,是西域常用的药材。喝了半月,他发现颠簸后尿痛减轻了,甚至能在马背上哼波斯小调了。
“这草的藤蔓,像丝绸之路的商道,能把淤滞的气‘导’出去。”阿罗憾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说。他后来把孟姜泪草带到了西域,说“中国的孟姜女,能解天下旅人的苦”。唐代的《外台秘要》,因此收录了“孟姜泪藤饮”,注曰:“治商旅气淋,小腹坠胀,用孟姜泪草(葎草)秋藤配木香,煎服效佳。”
(二)宋代汴京绣娘的“郁怒气淋”
汴京的绣娘苏巧儿,手艺精湛,却因被同行嫉妒,遭人恶意中伤,说她绣的龙凤袍“不吉利”。巧儿气不过,又无处说理,渐渐茶饭不思,得了气淋:小便时尿道涩痛,像有丝线缠着,绣针都拿不稳。
她的师父是个老绣娘,知道孟姜泪草的故事,便从河北托人带来些夏叶,配玫瑰花煎水给她喝。“玫瑰花能疏肝解郁,泪草能清热通淋,像给心里的疙瘩‘绣’上一朵花,就不扎人了。”巧儿喝了几日,心里的火气消了,尿也顺了,绣出的“百鸟朝凤”,比从前更灵动,竟被选入宫中成了贡品。
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记载了这个方子:“孟姜泪草夏叶配玫瑰花,治女子郁怒气淋,兼胁肋胀痛者,如神。”还特别注明:“此草得孟姜女之气,最解女子委屈之郁。”
(三)元代大都牧民的“寒凝气淋”
元代大都的牧民巴特尔,冬天在草原上放牧,受了风寒,又因丢了羊群被部落首领责骂,得了“寒凝气淋”:小便艰涩,像被冻住了一样,小腹冷得像揣了冰块。他用了不少温热的药,能缓解寒冷,却解不了尿涩。
一个云游的道士,给了他孟姜泪草的冬根,配生姜、小茴香煎水,“冬根固本,生姜、茴香散寒,像给冻住的河道‘破冰’,再‘导流’。”巴特尔喝了,浑身暖和,尿也通了,后来找回了羊群,逢人就说“汉人的孟姜女,连草原的寒气都能解”。*x/s~h·b-o?o!k/.\c?o-m′
这些医案,像一颗颗珠子,串起了孟姜泪草的流传轨迹。它从长城脚下的一株野草,渐渐走进了历代的医书,成为中医治疗气淋的重要药材,而它身上承载的孟姜女的悲情,也随着药香,飘向了更远的地方。
第六卷:泪草医理融阴阳,五行五味藏玄机
随着孟姜泪草的应用越来越广,医家们对它的认识也越来越深,渐渐把它的功效与中医的阴阳五行、四气五味理论联系起来,让这株带着悲情色彩的草,有了更深厚的医理支撑。
(一)四气五味解悲情
明代的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详细记载了孟姜泪草(葎草)的性味:“味甘、苦,性寒,无毒。”他解释说,这草的苦味,像孟姜女的眼泪,能“泄”——泄掉淤滞的郁气;甘味能“补”——补被郁气消耗的正气;性寒能“清”——清除郁气久积产生的内热。“一草之中,泄补清俱备,恰如孟姜女,既有悲情之泄,又有坚韧之补,更有清白之清。”
他还发现,这草的苦味集中在叶片,甘味藏在根须,寒性随季节变化:夏天最寒,能清大热;冬天稍缓,能补虚寒。“就像孟姜女的情绪,寻夫时悲愤如火(夏叶之寒),临死时却归于平静(冬根之缓)。”
(二)五行分属明归经
清代的医家叶天士,进一步分析了孟姜泪草的五行属性:
- 叶片:带白色泪痕,色白属金,金能克木(郁气属木之淤),故能疏肝解郁,入肝经;
- 藤蔓:缠绕如绳,能通络,属木,木能疏泄,故能通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