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鑫能小说网 >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 《青囊割淋记》(上卷)

《青囊割淋记》(上卷)

的痊愈,像一道光,照亮了柳溪渡百姓绝望的心房。一时间,土地庙挤满了求药的患者,他们捧着家里仅有的鸡蛋、布料,希望能得到华佗的救治。华佗却没有贸然给所有人都用一样的割淋草汤,他说:“病有虚实,药有温凉,就像撑船,顺水要松篙,逆水要用力,不能一概而论。”

(一)张木匠湿热淤结案

张木匠的小腹硬块,是最棘手的。他喝了两日割淋草汤,尿痛减轻了,尿色也淡了,但那块硬块依旧顽固,按下去还是疼。“这淤结就像河道里的淤泥,光用水冲不行,得用工具挖。”华佗思忖着,从青囊里找出两味珍藏的药材——三棱和莪术。

这两味药,是他从一个老药农那里换来的,质地坚硬,气味浓烈,像两把锋利的小凿子。“三棱能破血中之淤,莪术能破气中之结,”华佗一边将药材放进陶罐,一边解释,“割淋草能清热利湿,把凿下来的淤块运出去,三者配合,像一队工匠,各司其职。”

张木匠喝了这加了三棱、莪术的药汤,当天夜里,就觉得小腹里“咕噜”作响,像有东西在搅动。第二日清晨,他排出几块暗红色的淤块,大小不一,质地坚硬,带着一股腥臭。“排出来的时候,像卸下了千斤重担!”张木匠摸着平坦了许多的小腹,长长地舒了口气,“硬块没了!尿的时候,顺畅得像打开了闸门的水渠!”

三天后,张木匠的小腹彻底变软,尿色清澈,他又能拿起刨子干活了,刨花飞舞间,他笑着说:“华神医的药,比俺的刨子还厉害,能把肚子里的‘疙瘩’都刨平!”

(二)药铺掌柜孙儿外感湿热案

小石头的烧还没退,小鸡鸡依旧红肿。华佗看着孩子痛苦的模样,知道不能只用割淋草一味药。“这孩子是外感湿热,像外面的雨钻进了屋里,得先把窗户打开,通通风。”他说。

他从青囊里找出仅剩的一点薄荷和连翘,薄荷叶片小巧,带着清凉的香气;连翘呈长卵形,颜色黄褐,像一个个小铃铛。“薄荷能发汗解表,把体表的湿热散出去;连翘能清热解毒,把体内的火气清掉;割淋草负责清理膀胱里的湿热。”华佗将三味药一起煎,药汤熬好后,加了点红糖,让小石头更容易入口。

小石头喝了药,半个时辰后就开始微微出汗,烧渐渐退了。第二天,小鸡鸡的红肿消了许多,尿的时候不再哭闹,只是还有些不适。“这药甜丝丝的,不难喝。”他小声说,眼睛里有了神采。

又喝了两剂,小石头的烧彻底退了,尿色恢复正常,又能在河滩上追蜻蜓了,笑声清脆得像银铃。药铺掌柜的婆娘抱着孩子,给华佗磕了三个响头:“华神医,您真是活菩萨!这草配着薄荷、连翘,比仙丹还灵!”

(三)李寡妇体虚血淋案

李寡妇喝了纯割淋草汤,虽然尿色渐淡,但总觉得头晕乏力,还开始拉肚子。“她产后血虚,又遇血淋,像贫瘠的土地遭了洪水,光排水不行,还得施肥。”华佗说。

他让李寡妇的邻居,从家里拿来几颗红枣和一小块桂圆。红枣饱满圆润,带着甜味;桂圆肉厚核小,香气浓郁。“红枣能补气养血,桂圆能温补脾胃,像给割淋草加了层保护,不让苦寒伤了根本。”华佗将割淋草与红枣、桂圆同煎,药汤熬好后,闻着有股淡淡的甜香。

李寡妇喝了这药汤,果然不再拉肚子,头晕也减轻了。“这药苦中带甜,像俺们女人过日子,再难也有盼头。”她笑着说,苍白的脸上有了一丝红晕。喝了五剂后,她的血淋彻底好了,能重新给人缝补衣裳,指尖的力气也回来了。

(四)杂工赵二劳淋案

村里的杂工赵二,常年帮人搬运货物,劳累过度,也得了血淋,症状是尿后余沥不尽,腰膝酸软,像被抽走了骨头。“他这是劳淋,虚中夹湿,像旧船漏水,既得堵洞,又得补船板。”华佗说。

他在割淋草汤里加了杜仲和菟丝子,杜仲是树皮,断面有银丝,能补肝肾、强筋骨;菟丝子是种子,呈褐色,能补肾益精。“割淋草清湿热,杜仲、菟丝子补肝肾,像一边清理河道,一边加固河堤。”赵二喝了药,一周后,尿后余沥的症状就消失了,腰膝也有力了,又能扛着货物走路了。

傍晚时分,华佗坐在土地庙前,看着夕阳染红淮河的水面,心里充满了欣慰。青囊里的麻纸已经写满了大半,上面详细记录了割淋草的药性、配伍和四个不同病案的治疗过程。他拿起炭笔,在“割淋草”三个字旁边,又加了一行:“此草生于湿热之地,故能解湿热之毒,顺应天地之气,乃大自然赐给苍生的良药。”

淮河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