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草的种子味酸涩,性平,入脾经。清风发现其能“固涩止浊”,治膏淋(小便如米泔)。他将秋籽炒香,研末冲服,“炒后涩中带香,能收而不滞,如丹粉固色”。有染匠患膏淋,服后尿液渐清,籽粉与尿液中的膏脂相遇,竟凝成小块,“此乃涩能收浊之验”。
(五)归经有序如丹道
清风总结:“丹草各部,归经有序:叶入上焦(肺与膀胱,肺为水之上源),藤入中焦(肝与脾),根入下焦(肾与膀胱)。治五淋需分三焦,如炼丹分上中下炉,各司其职。”王仲景据此创“三焦分治方”:上焦用叶清肺热,中焦用藤疏肝脾,下焦用根利肾水,临床屡试不爽,叹曰:“此草深得丹道之妙!”
第五卷:五运六气应丹火,丹草随天变性情
(一)火运太过丹草烈
光和七年恰是“火运太过”,丹草叶片比往年宽大,苦味更重。清风道:“天运属火,丹草得之,清热之力倍增,如添薪助燃,专治热淋、血淋。”他让村民此时采叶,配黄连、黄芩,“三黄加丹草,如四把火钳,夹出膀胱之热”。那年的热淋患者,服药后尿色由红转黄的速度,比往年快一倍。
(二)水运不及丹草润
次年“水运不及”,雨水稀少,丹草根部却格外肥硕。清风解释:“水运不足,丹草自蓄水气,根润下之力更强,善治燥火伤阴之淋症。”他用根配生地、麦冬,“根补水,二药滋阴,如丹泉滋养旱地”。有书生患淋症兼口干舌燥,服药后不仅尿通,口舌也生津,“水润则火灭”。
(三)少阳相火丹草赤
逢“少阳相火”当令的夏季,丹草叶片边缘会泛红,如染丹砂。清风道:“此时丹草与天运同气,能引火下行,治‘心火下移’之淋。”他教患者用此时的叶配莲子心、竹叶,“叶如丹匙,舀出心中之火,导至膀胱随尿而出”。有商人因生意失利心火旺盛,患淋症,服药后梦到火焰入水,醒来病愈。
(四)太阴湿土丹草茂
“太阴湿土”当令的梅雨季节,丹草藤蔓疯长,叶片肥厚。清风道:“湿土当令,丹草得湿而长,燥湿之力更显,如丹泥覆盖湿地,专治湿淋、膏淋。”他用藤叶配苍术、厚朴,“草燥湿,药健脾,如双管齐下”。有农夫在田间淋雨,患湿淋,服药后排出的尿液,竟漂着一层湿沫,“此乃湿邪外排之象”。
(五)六气流转丹草应
清风将观察写入《丹草要诀》:“厥阴风木当令,丹草茎蔓柔韧,善疏肝;阳明燥金当令,丹草刺硬如铁,善化坚;太阳寒水当令,丹草根须肥白,善温肾。”村民依此采摘,“天热用叶,天寒用根,风季用藤,雨季用籽”,无不灵验,王仲景叹曰:“此乃‘天人同气,药随运变’之活证!”
第六卷:七情配伍合丹方,相须相使显神通
(一)相须滑石清利速
治重症热淋,清风必用丹草叶配滑石。“丹草苦寒清热,滑石甘寒利水,二药相须,如两味金丹,清利之力倍增。”有囚犯在狱中患热淋,用此二药煮水,次日即愈,“滑石如舟,载丹草直达膀胱,速去邪热”。
(二)相使牛膝引药下
治石淋时,清风用丹草藤配牛膝。“藤化坚,牛膝引药下行,如丹箭射中靶心(膀胱)。”有老石匠患石淋,服药后结石下移速度明显加快,“牛膝如向导,带藤条直奔结石而去”,七日后排出,牛膝的茎节竟与结石大小相似。
(三)相畏生姜制苦寒
体质虚寒者服丹草后易腹泻,清风便加三片生姜。“生姜辛温,能制丹草苦寒之性,如丹炉加护罩,防火力过烈伤炉。”有孕妇患淋症,用此配伍,既通淋又安胎,“生姜护脾,丹草治病,各尽其责”。
(四)相杀甘草解刺毒
偶有村民被丹草刺扎后过敏,红肿发痒,清风用甘草煎水外敷。“甘草能解百毒,包括丹草刺的微毒,如丹砂解砒霜之毒。”敷后片刻即消,“甘草如解毒丹,专克草木之毒”。
(五)单行丹草治轻症
对于初起的淋症,清风让村民单服丹草:“轻症无需复方,如小疾不用大丹。”采几片叶嚼服,或煮水当茶,“单行之力虽弱,却能防微杜渐,如护身符防邪入侵”。此法在民间流传最广,成为“家家必备的小丹药”。
第七卷:丹草声名传后世,文献方志留丹迹
(一)道经记载丹草功
《太平经》收录了清风仙童的《丹草要诀》:“老君丹草,丹炉遗珍,性苦寒,入膀胱,治五淋如神。采向